从历史案例看家族企业传承 (二)
两代人:你是否学会了如何放手?
两代人,特别是两代领导人之间,新老接替,权力交接,节奏的把握与人性的反复,自古以来都有很多的话题。今天让我们先来看看问题一:权力过渡的时机和新老双方在这段时间里的心态和行为。其中折射出的制度设计和新老双方人心的微妙变化,无论是对于管理者,或是让我们更进一步地做一个智慧、成熟的社会人,都应该有很多让人玩味的地方。
储君制度
扶上马 送一程
在中国古代,大部份的世袭王朝在大部份的时间里,都会在前代领导人尚未去世或退位之前就确立接班人,并正式对外公布,接班人一般被视为“储君”,即还没有正式接班的未来领导人。而有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越南等,则做得更进一步。比如日本幕府时代,将军或大名经常在身体尚好时就退位隐居,让后代来继位。但前代的将军或大名并没有完全放权,而是以居于幕后的方式来领导整个家族。而在七百多年前的越南陈朝,很多位皇帝一登基就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把皇帝的位置传给后代,然后以太上皇的身份来执掌国政。这些制度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新一代不再只是接班人,而已经是名义上的家族掌门人,而中国的“储君”,在名分上也还只是接班人而已。这种细微的差别,其实会带来很大的不同。
无论是中国的太子制度,还是日本的隐居制度,或越南的上皇执政制度,首先一个共同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家族的两代传承之间有一个比较平稳的过渡。因为事先已经让大家都知道谁是家族未来的领导人,没有悬念,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某些人的野心,也能让大家都知道应该支持谁,有助于整个家族的稳定。而如果沒有事先确立接班人并让大家都知道,则很有可能在前代领导人离开后,引起家族内部对于掌门大位的纷争。
其次,提前确立接班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前代领导人会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指导后代领导人,而后代也有充裕的时间来针对性地学习如何领导整个家族企业。千百年来,提前确立接班人,这样的一种制度在家族企业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预立接班人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企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储君制度、隐居以及上皇执政,除了上述的共同点,还有一些差别。
储君制中的储君,从名分到实际,都还不是家族的领导者,只是被确定的接班人,所以其地位还不够稳固,这种不稳固,有其利,也有其弊。其利在于万一现任领导人觉得这个储君不合适,还可以撤换。虽然这种撤换会引起一些动荡,但一般还是在可控范围内。其弊则在于,将来储君真正掌门之时,人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他身份的转变,而这种适应心理,就有可能给其他觊觎大位的人以机会。
而在隐居制和上皇制中,新任领导人在名义上已经是家族的掌门人,只是还没有掌握实权,或者说是没有掌握重要的实权。这种情况,会加速人们对他身份的认同,等他将来真正掌权之时,人们已经很适应了,也就大大增加了其他人想要夺权的难度。但其弊端在于,万一老领导觉得他不合适,撤换他的难度就会增加,动荡可能就会比较剧烈,因为他毕竟在名义上已经是家族的掌门人了。
日本是全世界长寿企业最集中的国家。 日本建筑公司“金刚组”创建于公元578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企业,传承近40代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但就总体而言,无论是储君制,隐居制还是上皇制,对于家族事业的平稳过渡、有序传承,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历史的经验而言,除非有个别的特殊情况,大部份时候,前代领导人应该尽早寻找和观察可能的接班人选,然后在自己的身体、精力等各方面情况都尚可的时候,就要正式确立接班人,以确保首先扶对人,其次自己有充裕的时间来辅导他如何领导家族。
不想放手
案例 1:短命的秦朝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也是很可惜的一个皇帝。说他可惜,是因为他虽然本人很有才干,但是自己一手开创的帝国,居然仅仅传承了十四年就灭亡了。秦朝的迅速灭亡,历来多归咎于秦朝的暴政,但是,笔者认为,和秦始皇没有及早确立接班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秦始皇醉心于长生之术,很忌讳谈及死亡。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迟迟没有确立太子。直至在出巡途中重病,眼看就要离世之时,才匆忙写诏书,让长子扶苏回都城咸阳主持葬礼,其意应该是传位于扶苏。而当时扶苏远在边境监军,这就给了秦始皇身边心怀不轨的小人以上下其手的机会。这份诏书并没有发出,而是被宦官赵高扣下,他威逼利诱丞相李斯,一起篡改了诏书,诡称秦始皇遗诏胡亥登基称帝,并赐死始皇的长子扶苏及大将蒙恬,秦朝就此走上不归路。
满心期望创立千秋大业的始皇帝,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他死后仅仅三年,大秦帝国就灭亡了。
昏庸的胡亥加上阴险的赵高,把天下搞得一团糟并很快崩溃。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设想一下,如果秦始皇及早确立扶苏为太子,则胡亥篡位的可能性会小很多,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去篡位。而以扶苏的宽宏仁慈,即位后必定会改变他父亲严苛的治国方略,秦朝也许就能开创新局面,并可能会长存下去。读史每至此,笔者都会认为,秦始皇没有及早确定扶苏为太子,是极为失策的,这个行为几乎直接导致了秦朝的速亡。
不甘寂寞
案例 2:多情的赵武灵王
确立接班人的时机虽然需要讲究,但其实并不是很难操作。而当确立了接班人以后,双方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为相处,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很多家族企业不是因为没有选对接班人,而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两代领导人之间的关系,而导致家族的衰落甚至灭亡。一般而言,从心态上,前代领导人往往不甘于或是不习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后代却往往急于在舞台上证明自己的能力。以这样的心态,前代在行为上往往会不太愿意放权给后代;而后代也会对这种“有位无权”的状态感到郁闷,进而来争取自己的权利。或者说有时候后代虽然有一定的权利,但前代往往会在很多时候干扰乃至阻止后代行使这些权利。无论那一种情况,都会导致两代领导人之间的关系破裂,进而影响整个家族。自古以来,这样的悲剧不在少数。
赵武灵王,是战国中后期赵国(前身即晋国六大家族之一的赵家)的国君。他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不仅因为在他的治理下赵国蒸蒸日上,有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更因为他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一错再错,导致自己结局悲惨,并使赵国实力受损,间接丧失了改写中国历史的机会。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让赵国国力大增,曾一度有一统天下的可能。
就赵武灵王的大半生来看,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导人。他十五岁继位时,齐、楚、秦、燕、魏五国各派大军入赵,名为参加他父亲赵肃侯的葬礼,其实是想趁赵国幼君登位,各捞一点好处。赵武灵王沉着应对,展现了远超年龄的成熟,以外交和军事手段挫败了五国的图谋,度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的危机。之后的岁月里,他领导了一场被称为“胡服骑射”的著名改革,带领赵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吞并了中山国,向北开辟了大量领土。同时,又利用当时的国际环境,拥立了燕昭王和秦昭襄王两位国君,极大提升了赵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了考察秦国的国情,他甚至假扮成出使秦国的使团内的普通成员,亲入秦宫,在使团拜会秦国国君和太后时暗中观察,其胆识在古今中外都极为罕见。在他在位的晚期,赵国已经成为当时一流的强国,有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不过,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赵武灵王却做得很不好,最终直接害了他本人和他的长子,间接也害了赵国。
赵武灵王最初立长子赵章为继承人,赵章也的确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有才干,有军功。但后来赵武灵王因为宠爱夫人吴孟姚,就改立吴孟姚的儿子赵何为继承人,原来的太子赵章可以说是在没有任何过失的情况下无辜被废,完全成了他父亲感情用事的牺牲品。
中国最古老的长城:“赵长城”外,赵武灵王的塑像屹立于此。英武半生的赵武灵王,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一错再错,最终被自己其中一个儿子围困宫中三月,活活饿死了。
赵武灵王在位二十八年时,才四十三岁,正当年富力强,却主动禅位给幼子赵何,自己退居幕后。他让赵何负责内政,自己主管军事。如此的安排,一方面是锻炼赵何逐步熟悉政务,另一方面也防范自己万一在战场上出现意外,赵国依然能够平稳运转。然而,赵何继位几年以后,逐渐展现出自己治国的才华,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大臣的拥戴。赵武灵王因之而内心失落,想要重回台前。加之他怜悯无辜被废的长子赵章,所以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赵何两兄弟分别管理一半的国土,自己也好借势重新掌握赵国的大权。
这个计划让废太子赵章又看到了希望,也使时任赵王的赵何感到忧虑。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明争暗斗,最后导致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沙丘之变”。结果是,赵章兵败被杀,赵武灵王本人则被困在一座宫殿里长达三个月之久,断粮断水,最终活活饿死。而赵国经此一变,实力受损,也对后来与秦国争霸的最终失败造成了间接的负面影响。因为赵武灵王父子三人都有很好的军政才略,如果三人同心,那赵国实在太可怕了。但沙丘之变后,父子三人中死了两人,这对赵国而言,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利好消息。
北 川 曰
关于传承的几点启发
今天来看赵武灵王关于接班人的安排,可以有以下几点启发:
首先,赵武灵王因为感情因素而废掉没有过失、甚至非常优秀的长子,是一个大错误。一般领导者在做重大决策时,非常忌讳感情用事,如贪恋、愤怒、嫉妒等情绪,都必须尽可能排除,否则受到这些情绪的干扰,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在中国古代,乃至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他东亚国家中,很少会出现女性真正掌权的情况,甚至很多家族在制度上就规定女性不得干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从心理特点来看,男性相对比较理性,而女性相对比较感性。而做家族的掌门人,明显是理性的人更加合适,因为他经常需要做一些重大的决策。赵武灵王原本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但在接班人问题上却感情用事,以至于铸成大错。
领导者在做重大决策时,切忌感情用事。
其次,壮年退位,让赵何成为赵王,负责内政,看上去可算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类似于隐居制和上皇制的模式。但是,在这个表面正确的决策之下,其实有一个隐忧,就是赵武灵王是希望在赵国构建一个由他和赵何组成的“二元核心”,这种构思,非常有问题。由此来看,赵武灵王其实并没有真正领悟隐居制和上皇制的精髓,他不太了解当一个团队内出现两个核心,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混乱和分裂,或者说他低估了两个核心的危害性。隐居制和上皇制,除了前面所讲的能够使家族传承更加平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精髓,就是:形式上老一代已经退居二线,但其实依然掌握实权,这样可以确保家族内部还是只有一个核心,就不太容易出现分裂。所以,如果赵武灵王还不想真正退休,就不应该退位,而是应该在赵王的位置上继续指导赵何。即使选择退位,也应该名退实不退,确保自己依然是赵国的唯一核心,那样才有助于大局的安定,也是隐居制和上皇制的精髓所在。可以说,无论是储君制,隐居制还是上皇制,其精髓都是要确保团队内部只有一个真正的核心,储君制从名之实,都是一个核心。而隐居制和上皇制的实质,也是一个核心,这才是要点。而赵武灵王,明显没把握住这一点,甚至主动要去构建“二元核心”,后面赵国内部的分裂,就显得很正常了。
在管理中,一个团队最忌讳的就是多重领导的“二元核心”,这不仅会让下属无所适从,更会让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浑水摸鱼,有机可乘。
再次,最最关键的是,一旦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以后,赵武灵王没有调整好心态,接受儿子成为国家新核心的事实,而是心态失衡,想要重掌大权,最终导致父子、兄弟相残,这才是赵武灵王最大的错误,也是这场悲剧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哪怕赵武灵王当年并没有准备好真正退休,但当他发现儿子已经成为新核心,并且有能力来继承自己事业的时候,就应该主动向后退得更深,来成就儿子。很可惜,强势了一生的他,似乎很难接受这个现实,于是乎令人扼腕的结果就呈现了。如果说之前的错误尚且可以挽回,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的话,那么这里的错误则是不可原谅的,也最终给赵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人性之“私”,很多时候让我们“不甘寂寞”。而有时候学会放手,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
回过头看,当后代领导人真正开始挑起企业的大梁之时,前代领导人就要调整好心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才是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仔细想想,继承人超越了自己,难道对公司而言不是好事么?自己的种种努力,不都是为了公司的将来么?如果公司有一个比自己优秀的接班人来掌管,难道不应该是自己的心愿么?赵武灵王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私心,在那一刻,他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忽略了赵国长远的未来,才会导致这一幕悲剧的上演。当今天重读这段历史时,如同赵武灵王一般强势、掌控欲重的企业前代领导人们,是否能有所借鉴和反省呢?
(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华夏国学商道班
联系电话:18101287211
汇聚四海君子! 品论华夏国学!
华夏国学会会员招募中!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