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等各种目的,决定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全部付之一炬,独留法家思想指导治国。于是才有了“焚书坑儒”一事,令我国儒学及其他各种学术理论都受到了巨大影响。
然当时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一书,明明备受孔子等诸子百家推崇,为什么却逃过了这一劫呢?
因为当时有人将《周易》归入了“医药卜筮之书”其中,这才让这部作品逃过一劫。
然而也正因如此,易经从此与卜筮脱不开干系,甚至如今被打成了“封建迷信”。
《易经》是公认的“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灿烂的瑰宝,也是当代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比如在黄历中常见的《地母经》,就是运用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组合成的六十甲子,对应《周易》64卦中的卦象。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也都有着易学的身影,中医看病讲究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实际上都是穿透现象直击本质的辩证法,证明了易经的科学性。
无独有偶,现代计算机所使用的的二进制0和1,也和易经中的阴、阳相对应。0和1在计算机中通过不同的组合与再组合,模拟出一个纷繁复杂的虚拟世界。古圣先贤使用阴阳不断地进行组合来描述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如果我们用二进制对阴阳概念进行置换,那么二进制的0和1等同于自然界的阴和阳,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能量。
所以,易经中的不少学术,在如今早已被证实是一门科学的理论,说它只是一本算命的书,着实有些低估它了。
至于现在将易经认为是封建迷信,原因众多,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现代汉语里对“迷信”的解释是对神仙鬼怪的盲目信仰,泛指缺少科学论证基础的信仰。而“迷信”一词本身也出自佛教经典《大乘庄严经论》,意为迷失自性、盲目信从。指的就是很多人对易经文化不了解、不学习,却盲目听信风评,排斥易学。
另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的易学从业者也借由《易经》的说辞,行坑蒙拐骗、欺诈敛财之事,败坏易经名声,令老百姓谈“易”色变,警惕至极。比如兜售毫无依据的风水吉祥物、利用话术收取高额测算费用等,这才让易经之名蒙不白之冤。
一般说《周易》的成书过程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指的是伏羲、文王和孔子,三古则是指上古、中古和下古。
上古伏羲究竟是多少年前,说法不一。按《宋史》 上记载,上古的伏羲距今不到五千年。文王距今大概是三千多年。而孔子距今则是大概二千五百多年。
司马迁《史记》有言: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意思是伏羲作八卦;文王把它演变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最后由孔子作《易传》,记录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方便后人理解。
对于《周易》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王国维也说:圣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而作此书,以为人事之准绳,占筮之用,其一端也。
《周易》里面有“圣人之道”四条,而“以卜筮者尚其占”也只是“圣人之道”之一条。
孔子也说过“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可以看出,孔子特别强调《周易》是一本“圣人以此洗心”、“圣人极深而研几”、“易与天地准”讲解大道理的书,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能够看出在中国古代,圣人与百姓对待《周易》的态度有所不同。对于君子学习《周易》,就要悟道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百姓来说,《周易》的作用在于“卜筮”更多。
△六爻占卜
从汉代开始,人们对占易非常感兴趣,相术越来越流行。人们看待《易经》就越来越偏重于占卜,趋吉避凶慢慢就变成易学的重点。
我们承认《周易》的确有用于“卜筮”的功能,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卜筮”仅仅是“圣人之道四焉”之一条,还有三条则是君子必须深加领悟的“圣人之道”。
有人以秦始皇不烧《周易》、《左传》里面有许多用《周易》卜筮的例子, 来强调“易本是卜筮之书”,那只是仅仅强调了“以通神明之德”的功能,却忽视了“以类万物之情”的功能。
古人说“不疑不卜”、“善为易者不占”、“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等等,其实就是强调了《周易》是大道之源的真谛。
《周易》一直以来都居于群经之首。以《四库全书》为例,经部易类第一本书就是《子夏易传》。如果《周易》只是一本用于算命的书,又如何能达到如此地位?
总结一下,周易的确是一本可以用来算命的书,但算命只是周易众多功能的其中之一。君子学习周易,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并领悟其中更高深的道理,达到“善易者不占”的境界。
有关“周易与算命”的关系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给我们留言~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