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思维方式,不仅巧妙地结合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以及“类比推理”,还拥有独具魅力的辩证法。几千年来,她走出了一条有着中国特色的思维道路。我不否认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界的崇高地位,但是,从他对易经的片面理解来看,他真的不懂易。

本文分为4部分,将陪伴你9分20秒。


//
注意:本文极有可能刷新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文化的自信心,甚至会影响一部分人的研究方向。心智脆弱者,敬请绕行。
//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那是一段美丽的记忆。一代又一代易学人,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和谐付出自己的努力。


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一生弘扬君子之道。曾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其实,《易经》的每一部分,都不厌其烦地说“君子应该怎样怎样”,告诫大家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事谋始、思患而预防之、言有物而行有恒等等。儒家后学将其总结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流传至今。他们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前提下,不遗余力地导人向善,促进社会的和谐。


打击违法犯罪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破案并不都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有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韩国电影《极秘搜查》,讲述的就是精通易理的善良道士,帮助警察成功破案的故事。其实,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案件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宋朝的叶简、明朝的冯渊,还有晋朝的费孝先,都有相关记载。


不仅如此,还有韩愈、海瑞等人为当时的易经名家,作文写序。


韩愈曾因坦诚耿直,数次遭遇贬谪。他为同时代的易学家李虚中,撰写了《殿中御史李君墓志铭》,其中赞叹道:斟酌推人寿夭穷通利不利,百不失一二。


论到耿直,海天青海瑞则更甚,而他也在记载同时代易学家——廖文政的《文政公实录》当中,提辞赞叹道:德容怡怡,冠服堂堂…公之有庆,悠久无疆。


正所谓:

稽查盗贼、导人向善;

韩愈撰文、海瑞称赞。


易经》作为过去读书、为官必读,是一种十分高雅的学问和娱乐。《西游记》第44回车迟国斗法当中的“隔空猜物”,是来源于皇宫中真实存在的游戏“射覆”,“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幽默行业的祖师爷东方朔,就经常跟皇帝俩玩一玩儿。


易经》也是孔子晚年最重要的文娱项目。老而研易,成为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不仅创作了著名的《爱莲说》,还在晚年写道: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易经》曾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勾勒出一幅和谐的中国山水画。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然而,最初的美好并不容易保持,当下的易学圈子也开始浑浊了。

近年来,落马的官员当中存在一些信命好卜者,加上媒体的宣传报道,这些人最终落了个封建迷信的笑话。


打着《易经》的幌子装神弄鬼的事件也不少。有部分人确认了意图诈骗的对象之后,事先调查了当事人的所有资料,然后假装不知情。通过制造某种机会,当面说出当事人不为人知的情况,当事人或出于佩服、或出于恐惧,往往就着了这些人的道。


更有甚者,多次组织了数以千计的人,开所谓的“国际XX易学大会”,然后自封为“大师”或“学术泰斗”,还给别人颁发所谓的“权威资格认证”。央视就曾经报道过此类新闻。


虽然,近期网络上流传着“社科院开设《易经》与预测学博士点”的利好消息,但网络上仍然一片恐惧和讥讽。


每当这些负面事件出现,无论是媒体,还是吃瓜群众,都不去认真的做调查研究,比如:

那些落马官员学的到底是不是《易经》?


那些装神弄鬼、自封“大师”的人,是否真的懂易?


他们是否只是打着《易经》的幌子行骗?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一切都让《易经》背锅,是否公平?


对于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生产、销售假劣药的事件,我们难道就能武断地下结论:“药品就是骗人的,以后谁也不准碰药品了”吗?


我想,如果《易经》能够开口说话,他一定会大声地喊一句“冤枉”。


我们不禁要反问:原本风轻云淡、碧海蓝天的易学圈,何以突然出现了如此严重的PM2.5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要理解这种乱象,最简单的办法是找到一个具有相似属性,而且大家都熟悉的事物去比较,这种方式在《易经》中十分常见,即所谓的“类比”。


自古“医易同源”、“医药不分家”,懂得《易经》的精深原理,是成就大医的基本前提,所以,药王孙思邈也经常将医易放在一起说,他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通晓《易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单粗暴地批判,只是误人误己而已。当今,医药作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是理解易学现状的好帮手。


01
都具有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点。


医药的专业性很强,需要掌握的知识又极广。成为好医生,需要十数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更何况,医学科研也在不断刷新已经认定的常识,普通患者也根本一无所知。所以,医生和患者之间就产生了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去看病,就只能乖乖地听候差遣了。


易学也是一样,《易经》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而已,它更像一个总纲和范例,从《易经》扩展而来,真正能够实际应用的书,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不仅如此,很多易学类的书,多是用文言书写的,根本没有解释,说得相当隐晦,多数情况下只能靠悟。而且,不要说学习,就是光听到“阴阳、五行、八卦、纳音”就会让很多人头大了。一方面,普通人也很难学会;另一方面,很多人根本就敬而远之。所以,信息不对称就自然产生了。


02
 《易经》更容易产生投机行为。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发家致富,不是劫道,就是卖药。在高度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消费者对价格非常不敏感,100和150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同时,消费者没有基本的分辨能力,只能抱着“信XX得永生”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易经》的风险相对医药来讲要小很多。医药用错了,可能瞬间致命,但《易经》的起效慢,而且很多是一锤子买卖,基本没有售后服务。在同等利润的前提下,风险又小,在当今的资本逐利时代,一定有很多人去做。


03
 都容易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保健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保健品的销售人员并非医药专业出身,却经常说出一些专业名词和高深理论,并通过夸大疗效欺骗消费者,而这种现象在易学圈更加普遍。易学的衍生领域,有太多太多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名词,什么“食神吐秀、蚌珠照月、火土入堂”比比皆是。只要稍微学点这些名词,不用真的理解什么,就很容易唬住消费者。然后,把一些跟《易经》无关的东西,强加给消费者买单,成本极低。


从以上类比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其实不懂《易经》,只是纯粹地打着《易经》的幌子行骗而已。大多数人去学习的,也不是真的《易经》。原因很简单,研习《易经》是一条孤独难走的路,而行骗成本又那么低,还有多少人愿意踏踏实实地搞易学研究呢,这就是当今易学界出现各种乱象的根本原因。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理解了这些现象之后,我们自然就会问,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我觉得,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态度。


造成当今乱象的根源不是《易经》本身,而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把《易经》作为实现不正当目的的工具。有很大一部分人也是被欺骗的受害者。不能因为一些人的不良行为,就让《易经》本身承担所有罪过。


其次,我们需要对《易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主要有3个层面:


第一,《易经》是基于中国人的心理——忧患意识,自然产生的。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流传至今的格言,都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属于心理上、精神上的必然需求,更是一种寄托。中国人从治理水患中走来,深刻理解自己在自然力量前的渺小。但是,中国人并不屈服,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我们摸清了自然的某些规律,总结出《易经》这门伟大的学问,从逆来顺受的被动状态,逐渐走到主动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如果说,科学是西方人认识自然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比西方更早走出了一条类似于“科学”的道路,是无数先人用毕生的精力和血汗凝结成的智慧,并把探索自然过程中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写入《易经》原文,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第二,《易经》与中医药一样,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不能简单地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


作为一个《易经》的深度爱好者,我真的非常感谢屠呦呦女士,她不仅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还为备受质疑的中医药做最有力量的正名,“中医药”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努力挖掘,是我们中国人奉献给全世界60亿人的宝贵礼物。同样,《易经》和中医药一样悠久,其中所包含的智慧更是灿若繁星。中国人是最务实的民族,“实事求是”是中国人固有的精神。在5000年历史波涛中,有无数非物资文化遗产被遗忘,甚至不曾示人就消失了。《易经》靠什么伴随中国人存在了5000多年,不仅仅因为其中有多少人生哲理,而是因为《易经》最能应用于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易经》就是靠着无数次实际检验流传至今的。


第三,《易经》真正的核心精神是倡导“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即自强不息,即天助自助者,即“我命在我不在天”。


最近上映的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最主要的那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振奋了无数观众。其实,《易经》是鼓励大家趋吉避凶,去积极的改善自己的。阴阳理论是《易经》的核心,凡事都是对立统一的。世界总是同时存在着“主观意愿难以改变的”,以及“主观意愿可以改变的”事物。对于我们主观意愿难以改变的,《易经》告诉我们要厚德载物,接纳并尽力而为;对于我们可以改变的,《易经》告诉我们要自强不息,做积极的调整和改变。就像外面在下大雨一样,虽然我们难以阻止,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打伞出行,而不是莽撞地冒雨飞奔。


所以,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易经》都在激励着我们竭尽全力,自强不息。


最后,我们需要挖掘《易经》中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


主要有3个层面:


第一, 我们可以通过研习《易经》,启发自己的思维。


我在文章开头说,《易经》其实巧妙结合了“类比、演绎以及归纳推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从《易经》的角度,来看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的原因,就综合运用了上述三种推理。


特朗普出生于1946年6月14日,转换成传统的干支纪年为:丙戌 甲午 己未,即特朗普出生于农历丙戌年,甲午月,己未日。


其中,丙戌在《易经》的纳音体系中为屋上土,可以联想到房屋。


己未在《易经》中的六壬体系中为太常,常代表月宫中的嫦娥,自然含有月宫的信息,天上的月宫当然比凡间的房屋要好了。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从住在普通房屋,而成长为住在月宫,那这个人一定很富贵了。


甲午是《易经》中乾卦的官爻,乾卦代表天,能在天上做官,那官一定很大。而这个官是住在月宫里的,月宫中只有嫦娥自己,所以是孤家寡人,而做官做到孤家寡人,那就只有皇帝了,在美国,那就是总统了。


即:

归纳推理:阳动阴静,《易经》中的乾卦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是阳性,所以乾卦有一直运动的属性。而我们看到马的天性是奔跑,家中的丈夫总在奔波,我们的大脑一直在活动等等,他们都像天体那样一直在运动,所以我们把所有类似的事物归纳在一起,用乾卦表示。


类比推理:房子装修的好,如果是人的话,那这个人也比较富贵。


演绎推理:大前提,A是做官的;小前提,做官的只有皇帝自己最大,被称为孤家寡人;所以,做官的A做到自己最大,成为孤家寡人,A则一定是皇帝。


虽然,杨振宁认为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易经》只有归纳,没有推理,是导致中国没有产生西方科学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易经》的取象思维当中,并不是只从归纳的眼光来看的,很多基本的易象,比如盗贼、野鸡的取象方法,都用到了很多的推演式的思维方法,只不过书上没有具体书写而已。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难道书上没写的,你就不知道不琢磨了?《易经》绝不是书呆子能够研究明白的,更不会因为书呆子们不客观的评价而黯然失色的。


美国的约翰 波拉克写了一本《创新的本能—类比思维的力量》,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说明了类比思维在工业社会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福特汽车运用类比思维改进生产线,乔布斯用类比思维改善苹果电脑,德国军方用类比思维改进战略降低士兵伤亡率,等等。类比思维作为《易经》当中常见的思维方式,当然可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需要创新型人才、思维型人才的当代,我们就更可以通过研习《易经》,培养自己的思维,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第二,我们可以像屠呦呦一样,根据先人总结的规律,发掘《易经》中的宝藏。


举个简单的例子,《易经》的拓展作品《玉照定真经》中记载“癸丁加于干位,鬼贼心血常行”。这句话是说,用干支纪年表示的出生年月日中,含有癸、丁的人,容易患有心脏病。我们今天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心血管病早期筛查”,完全可以通过生日,更准确地定位潜在病患,更有效地做好预防和筛查。


易经》中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规律总结,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真的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第三,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通过《易经》去造福千千万万的人。


易经》发展到今天,确实也衍生出了一些糟粕,需要我们去认真辨别。同时,我们要以客观中正的态度,去研究和传播《易经》文化,让更多的得人受益。


正如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强调: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希望我们通过共同的努力,一起将《易经》发扬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衷心祝愿易学圈的APAC蓝早日重现。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作者:余庆

编辑:飞燕

审稿:余庆

图片来源:来自于网络




中观国学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易先生APP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