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是个很特殊的月份,中国习俗上称其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而七月半更是个非常神秘且重要的日子,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有“七月半,鬼乱串”的说法
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官”是指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按照道教的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还有种说法是,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中元节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佛教的“盂兰盆节”
关于盂兰盆会的缘起,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住舍卫国祗园精舍时,他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以道眼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中,因没有吃的而瘦得皮包骨头。目犍连为报母亲哺育之恩,心中难受极了。目犍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犍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目犍连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孟兰盆法的念诵式是有规定的。凡孝顺男女,欲报生身父母,从七月一日起,每天早晚都得燃香奉供。可修小弥陀忏或礼三十五佛,代为现在父母和亡世父母忏罪。同时念诵偈语:“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报答二亲恩,忏除三障罪。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尽法界冤亲,同生安养国。”再念《佛说盂兰盆经》一卷,念“南无阿弥陀佛”百遍,最后念《回向偈》。
民间的“鬼节”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死去的先人就要魂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否善恶,后人也要乘机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在这一天家里的老人会上香,供奉祖先和鬼神,还会告诫年轻人这一天不要独自外出,不要去水边玩,也不能到大树底下逗留。
应该说,中国的鬼文化相当发达,我们不能够简单将其说成为是什么封建迷信而一杆子打倒,其中蕴涵着很深刻的道德观,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亲人的思念。
不管是中元节、盂兰盆节还是鬼节,不同的说法,各异的形式,寄予相同的哀思与怀念。这一天我们言行审慎,悼念祖先。慎终而追远,规范自己的言行,铭记自己的责任,常怀敬畏之心。七月半,这是一个不同于清明而胜于清明的节日。
(转载自网络)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