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标题下蓝字[如意石],关注我们
“易”字在我国古文化中就是“变”的意思,即“变化”。也就是说,《易经》是一门研究变化的学问,只不过它的“大”和“全”囊括了世间所有的变化规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指出,“观其名,知其意”,研究易学时刻不能离开一个“变”的意识,所以易学也被称为“变学”,《易经》也被称为《变经》。《易经》中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和道家所说的“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同样的道理。
按照《易经》的理论,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这就是“无极”的状态。地心(地核)引力形成后,宇宙中的物质逐渐被吸附其上,这就是“无极生太极”的过程;在万物被吸附到地心的过程中,污浊沉重的物质逐渐下沉,成为地,轻盈透彻的物质开始上升,成为天,这就是“太极生两仪”的过程,天(阳)和地(阴)也就被称为两仪。实际上,天和地是一体的,天(大气层)也是地球的一部分,只不过由于各种物质本身重力不同,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存在于地球的上下不同层面。人居天地之中,也是地球的一部分,所谓天地之分,也只不过是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已。
天地形成后,开始孕育万物。“天”、“地”在《易经》中被译为“阳”,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变化促生而来。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变化又被分为四个部分,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这是一个循环的整体,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以一天为例,早上的时候太阳初升,阳光和温度开始回升,称为“少阳”;中午时,阳光和温度最盛,却也是开始衰弱的时候,称为太阳(也被称为老阳);晚上的时候月亮初升,黑暗和寒冷开始加剧,称为“少阴”;午夜时,黑暗和寒冷达到最盛,但也开始向光明和温暖转化,被称为太阴(也被称为老阴)。此外,还有一月、一年、一甲子等循环体系,各自都有在阴阳促动下的变化规律,纷繁但绝不出镨。这就是“两仪生四象”的过程,“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也就被称为“四象”。
在四象(也就是阴阳变化)的作用下,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具体化,我们的眼睛可见的山川湖泊一点点出现,我们所在的地球表面开始出现各种形态和现象。当然,这些具体的形态也都是变化中的一环,只是这个过程极其漫长,漫长到超出人类的想象力。按照易经的划分,天地间万物的基本元素有八种,即乾(天)、坤(地)、兑(沼泽)、巽(风)、离(火)、坎(水)、震(雷)、艮(山),这就是“八卦”。易学中卦象,就来源于此。
八卦的卦象由阴阳组成,一横代表阳,同样长度的两横(中间断开) 代表阴,一阴(地)或者一阳(天),一横或者一断,都被称为一“爻”(“爻”音同“摇”),一横为阳爻,断横为阴爻,阳爻和阴爻也是易学卦象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以三爻为一组代表卦象,三横(三阳爻)表示乾(天),三个断横(三阴爻)表示坤(地);具体有歌诀方便记忆: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震仰盂,艮覆碗。
乾知行国学2015年春季班
主讲老师:清华大学教授 崔国文老师
课程安排:课程共24天,每月周末授课三天,共八个月
上课时间:第一次课程2015年3月21日-23日
上课地点:北京为主、外地游学为辅
报名方式:18101287211 010-62556579 马老师
查看往期易经讲义请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查看《卜筮经典还是哲理经典?》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