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么?" play_length="176000" voice_encode_fileid="MjM5MjI5Mjg0NV8yNjUwMDAwODcw">

  *点击绿色按钮播放音频

  

“德赛”二先生(中国五四时期对民主和科学的拟人化尊称)是五四运动以后进入中国人脑海的概念,所谓“科学”只不过是分科的学问而已,那种“科学主义”打遍天下的主张是行不通的。


·····························


科学之外有易经


人类的知识,除了“科学” 之外还有许多不能用“现代科学”解释的内容。


无神论是相对于有神论而存在的,倘若没有了“有神论”,那么“无神论”也就不存在了。


同样,“科学”也是相对于“非科学”而存在的


宋代的邵雍用“物理”和“数学”来解释《易经》已经在先,朱元璋的时候就有了“科学”的概念,只不过是指“科举之学”而言罢了。


如果说用“科学解释易经”,数学上的“八卦限”(八象限),已经开了先河。至于“哲学”这个概念,据说是一位明治维新时期一位日本人在翻译西方人学问时确定的。


我国古代有“圣人”、“贤人”和“哲人”的区分,大概那位日本人觉得西方的学问还不够“圣学”和“贤学”的等级吧? 


·····························


易经自有其体系


五四运动之前有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五四运动之后由于西方输入的哲学概念和命题的剧增,对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研究,有些人就不自觉地成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倡导者。


特别是在《易经》的研究方面,套用了许多西方哲学的概念和命题,长篇大论《易经》里面存在什么“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对立统一规律”等等。


个人愚见,此路似乎不通。我国古代自有一套研究《易经》的概念和命题,也不乏确有见解的优秀易学著作。 


以莱布尼兹对八卦“二进制数”的研究为例,显然证明“中西哲学”是难于融合的。其实,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个大难题。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祖宗的研究方法,一味地以 “西学为体”



文章来源:

《答初学周易者一百问》

转述: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