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易经大讲堂”共同学习成长
前言:易学研究并非一个人的专利
今天的易学界有个怪现象:搞算命占卜的敌视搞义理研究的,搞义理研究的则对算命占卜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很多学易的人又以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正确,只有自己的学术才纯粹正宗,别人都不懂易,别人的见解都是歪理邪说。
这些人照镜子,都用了阴阳两面——阳的一面朝着自己,暗的一面向着别人。
其实在原始易家那里,对于不同方向的易学研究一视同仁,承认义理派与象术派研究的都是“圣人之道”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此厚彼薄、高低贵贱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易学研究者是开明的,今天的人口头上喊着民主,脑子里却比谁都专制。
易学研究有四大领域:言、动、制器、卜筮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这段话出自《易·系辞上》,作者在这里提出了“易有圣人之道四”的说法,认为《易》中有圣人之道,体现在四个方面:辞、变、象、占。体道的人,分别从言、动、制器、卜筮四个角度入手去发掘它。
那些研究卦爻辞的人,是为了取法卦爻辞里的道理立言垂教;那些推崇变化的人,是为了从中找到做事的根据趋吉避凶;那些偏重于研究卦象的人,是为了制造发明器物;那些看重占卜的人,目的是用来预测,通过这种方式获知天机。
这四类易学爱好者,研究领域互有侧重,彼此关注点不同,形成了易学四派。用今天学科分类的眼光看,这实际上就是在“易”这一一级学科下又分出四个专业,这就接近于“前范式科学”了。
他们的不同,是研究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有研究目的的差异。
研究领域虽有不同,不能掩盖易学也有道统这一事实
易学中的四派,虽有这样那样的内部不同,但都是在易学的学术范围以内,只是所崇尚的目标和所注重的方面不一致罢了。
“尚辞派”、“尚变派”,在今天可以合起来统称为“义理派”;“尚占派”、“尚象派”,可以合起来统称为“象术派”。
《系辞下》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研究中的义理和象术本来也是同出一源的,因为研究旨趣的不同,才分为这么两派,但讲起来在根本上它们所致力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什么?就是圣人之道。再具体一些,像下文说的那样,是为了研究易中幽深几微的道理,简称为易道,这是共通的一点。
儒家有“道统”一说,到唐代韩愈才正式提出。从《系辞》的“易有圣人之道四”我们可以读出,作者似乎隐隐地认为,《易》学也是有道统的,虽然研究者各自抓住易的一个方面去研究从而分成了四个学派,但在致力于把握圣人之道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当然他们把握的都只是圣人之道的一个方面,不是全体。
各个易学流派本是同根生,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有了崇尚,自然潜在地隐含着贬斥;有了注重,也潜在地隐含着轻视。
《汉书·艺文志》里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易》有数家之传”,九流十家皆“六经之支与流裔”。这是到东汉班固时的情况,学术已经分成九流十家。而在《系辞上》的写作年代,易学本身只分成四科。
又,由于历史上一直以来的主流观点都认定“易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故可说班固时所说的九流十家不但是六经之支与流裔,而且简直可以说九流十家全部是易的支与流裔了。
班固又说,在他的时代学术界已经出现“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的状况,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相互攻击不断,其势水火不相容。但是他还提醒,实际上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在“相灭”的同时也存在着“相生”,也就是从客观效果上来看,他们之间的是非争论可以达成相辅相成互补的效果。
《易》之四科又何尝不是!真理是全体,只有全面地综合,片面的、局部的真理才能汇合成真理的整体。就易学来说,惟有四科互补,学易者才能把握到“圣人之道”的完整面貌。
象术派、义理派皆致力于圣人之道,不应厚此薄彼
今日社会,科学昌盛,学术细分,研究范围越来越庞大,研究方向也越来越精细,然而单就易学研究的情况来说,依然没有脱离《系辞》作者所说的“易有圣人之道四”的范围,再笼统一点说就是义理、象术两分天下。
今天的易学研究者,搞义理的瞧不起搞象术的,搞象术的拒斥搞义理的,几乎也有些势同水火了。但诸位同仁不要忘了班固的话——相灭亦相生;同时也不要忘了《系辞》作者所说的,不论你的研究方向如何,不论你是“以言者”“以动者”、“以制器者”还是“以卜筮者”,你们所致力的目标都统统归属于“圣人之道”——方向虽有不同,但并无高低贵贱之别;你们都致力于把握圣人之道的一个方面,若等量齐观会发现,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实在没有理由去相互攻讦,硬要分出高下。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争,可以休矣。
结 论:一视同仁,相辅相成;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这是我们对待易学同行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罢!
风水是文化
不是迷信
我们反对迷信
更反对迷信科学
求真正学
传承道统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