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易”是什么?

流俗的见解有很多,有人说是蜥蜴,有人说是日月之象,有人说是卜筮,还有说是简易、变易、不易。更有的人,一听到“周易”这个词,立马想到了八卦、六爻、太极图这些物象,似乎这才是“易”,其实这种领会在朱熹看来是大错特错!



他给经典做注,不想他的注也成了经典


众所周知,《周易》是中华的经典,它分经和传两部分。一开始只有经,后来不断有人对易经做注解,于是有各种各样的传。这其中,有好多本身也成了经典。


譬如收录在《周易》书中,附在《易经》之后的“十翼”,因为写的好,所以也成为后世的经典。又因为它们写的最好而且时间最早,所以附在《易经》之后,合组成《周易》。孔子比较幸运,再后来的易经注释虽然汗牛充栋,但作者们就没那么幸运了,都没资格把自己的作品合到《周易》里。


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也是经典,其成为经典,是在他为《周易》作注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成就的。后人觉得好,都爱看,所以也成为了经典。



表面上看是朱熹注周易,而实际上是周易注朱熹


朱熹的《周易本义》,表面上看是“我注周易”,而实际上也是“周易注我”。在为《周易》作注的过程中,他借助《周易》里的名词概念来解释他的理学概念,借《周易》中的义理来阐释他的理学理念。这一点,在他的《周易本义序》中就表露出来了。


他说: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


他认为,周易里的太极是“道”的别称,两仪是阴阳的别名,六十四卦体现出各类事物的性命之理,三百八十四爻的演变体现出变化之道。但是,事物的种类虽然多种多样,其中所体现的理也互有不同,然而有一个统一的道把它们贯穿起来。这个统一的道是“一”,各类事物的理是万殊。道在理中,是理的总根据;理在事中,是事的依据。道、理、事物,都是统一的。


这套说法,其实都是他的理学观点,很难说是《周易》原作者的思想了。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朱熹在注《周易》,而实际上是借《周易》来阐释给他的理学体系,借周文王、孔子之口来给他的思想做论证。



《易》中有卦有爻,但还有你看不到的东西


《系辞》里有所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器之分,两者是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对此,朱熹在《序》里说:


《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见者也。已形已见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见者,不可以名求,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此学者所当知也。


六十四卦只是“易”已经显现出的外在形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卦象、易象,但是易中还有一部分未显现出来的,无法用卦象表示出来的内容。


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有六个爻,爻是“卦”本身所显现出来的外在形象,可以为我们所见,但卦的内容中同样也还有一些没有显现出来的,不能为我们所见。


对于显现出来的内容,我们可以给它命名,如某某卦某某爻这样子,可以言说,也可以讨论。但是,对于“易”和卦中那些还没有显现出来的内容,其到底是什么?我们没有共同的认识,也没有用一个公认的名称来称呼它们(“不可以名求”),所以就没法讨论。


“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那么“易”到底是什么呢?朱熹抛出了这个问题,让学易的人深思。

 


这个看不见的东西是道,“易”就是阴阳之道


朱熹提出了这个疑问供大家思索,实际上,他是有自己的答案的。“易”字如果加书名号,那它表示《周易》这本书;如果加引号,则它表示一个实在的东西。这个实在的东西,分两部分,一部分表现于外,能够为我们的视觉所把握,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另一部分没表现出来,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把握到。这部分内容是什么东西呢?


朱熹说:


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


至此朱熹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易”就是阴阳之道!卦是阴阳之物,爻是阴阳之动。


这也就是上面说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别,易是形而上的道,卦是形而下的器物,爻是阴阳之动,可以理解成一种变化的过程和状态(说到底爻也是“器”,因为其变化过程能为人所见)。


总而言之,“易”就是阴阳之道,不是卦和爻,卦和爻只是道的外在体现罢了。


这样的解释,就颠覆了我们通常的印象,以为周易的易就是“变易、不变、简易”——这种解释不能说错,但总给人没落到实处的感觉。


这样的解释,也颠覆了《系辞》里所谓的“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说法。因为照后面的解释,似乎易就是形象、影像这种具体的器物层面的东西,这就太落到实处,说得太死。



所以朱熹说,历史上你们的解释都不对!


朱熹在《周易本义序》里提出了“易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做了解答,他的答案就是“易是形而上的道”。


“本义”就是本来的、原初的意义,换个说法说,也即“正确的意义”。朱熹作《周易本义》,起这个书名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潜台词是,在他之前的那些对《周易》的解释有很多误解,他的解释才是真正的正解。


一部书的《序》,是对该部书内容的介绍和评述,分自序和他序两种。朱熹的《周易本义序》就是自序,里面体现了他注解《周易》目的和宗旨,也把注疏的依据——他的理学思想给交代了出来。

 

最后总结一下:

朱熹借为《周易》作注阐发他的理学思想,在《周易正义序》中提出“所谓易者,果何如哉”的问题供学易者思考(“此学者所当知也”)。但他同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易者,阴阳之道也”。这个阴阳之道是六十四卦的所本,也是三百八十四爻的总根据。对于卦与爻这种可见的事物,我们人类可以用感官去把握,对于“易”这一“阴阳之道”我们怎么去把握?他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从他的注里可以看出,“易”是思维的对象,可以用思维的触角去感受。


中观国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水是文化

不是迷信

我们反对迷信

更反对迷信迷信

求真正学

传承道统




中观国学


微信号:中观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