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话:“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很多问题的研究要归类的。我个人的看法,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统计分解)统计学的基础。所以,周易里面有很多认识科学方面的文字。我们有的同学可能没有关注到这样一些现象,那么对于我们每一个对易经不了解的同学,认为它可能是“迷信”的同学,这些文字需要认真地读一读,这样才能从客观上认识《周易》这门伟大的科学。

——引自崔国文教授《易经与科学》讲座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无论你是8小时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日夜劳心的管理者,总须在紧张劳形之余有所放松,换换脑子,鼓鼓士气,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工作。

昨天(15日)下午临下班前,中观国学团队大伙儿倡议,下班后在宇宙中心——五道口周边寻一小店,大家聚在一起搓一顿!一时办公区群情振奋,欢声笑语,此不赘叙。

席间闲聊,无意间说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话题。王老师笑着问我:“本来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怎么传到后来成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当时已有几分醉意,口僵舌硬,不假思索即脱口而出:“方也是类的意思,方以类聚跟人以类聚差不多,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我这个人是个书生,呆气颇重,很多时候喜欢掉书袋抠字眼儿,过后也喜欢推敲对人说过的话。上午工作间隙忽然就想到了昨晚的这个小插曲。百度一下,第一条解释就令我顿知昨晚说话的唐突。现拷贝如下,也算向喜欢切磋琢磨雕工小艺的读者做个知识点的普及:

语出自《易传?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与“物”互文。高亨说:“方当作人”。“类”与“群”互文。“类”,类别、分类。“群”,群体。此语是说:人因类别不同而相聚,各种事物以群体有别而区分。

所说的“天地万物”是就宇宙总体而言的。“万物”可分为人和物,人有男女,物有动物、植物,各有各的形态。就人来说,是“方以类聚”,这种“聚”就有君子、小人之分。君子之聚是志同道合,所生的是吉事;小人之聚是臭味相投,所兴的是凶事,所以说是“吉凶生矣”。就物而言,种类繁多,形态不一,区分它们的办法是“物以群分”,按照不同“群”和“族”将它们区分开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揭示了万物有同有异、有分有聚的道理。

方-物,类-群,两组字都是互文见义,也就是说在对称型的句子里,彼此对应的字词意思都差不多,可以拿来互相解释。读者看书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某一个字的意思不明白,那就可以在下半句里找到与它对应的那个字,用与它对应的那个字的意思去解释它。

因此,“方以类聚”的“方”就是“物”的意思。至于后来说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非是侧重点不一样,由强调物的趋同特点转而强调人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价值观一致。

但“方”字的确也有“品类、类别”的意思。如《礼记》“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淮南子》“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在我的印象里,历史上也的确有把“方以类聚”的“方”解释为“类”的情况。至于具体在哪本书里见过,今天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回到文章开头导语部分:

崔老师提到《易经》里归类统计的思维,这种思维对于科学的诞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在昨天的《易象对器械发明有何启示》一文里也有提及。“科学”本意是分科之学,需要依据一定的分科依据,对万事万物做分门别类的研究。对万事万物做“”的划分,体现出人类抽象思维的进步。《易经》的六十四卦就是归类抽象的结晶,它是中国最早的原初文化模式,也是中国人对于宇宙间万事万物关系的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和尝试。

通知:

热爱易学的粉丝朋友们,年前还有两次机会聆听崔国文教授的讲课,分别是中观国学组织的11月18-20日在北京开班的《八字命理学》以及友好合作单位举办的12月2日在广州中山开班的《易经风水研修班》,欢迎报名参加。详请联系陆老师18513582169和甘老师18933319998。

另外由崔教授的得意门生、中观国学创始人王进武老师举办的《易经风水文化研修班》将于12月16日开课,上课地点是北京。课程分初、中、高三级,学制分别为6天、6天和12天。想报名的同学请联系陆老师18513582169。

注:12月2日在中山的课程,王老师也将与崔教授联袂主讲。



微信号:中观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