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科技在近代不是由于封建专制体制的制约,《周易》的思维方式将会促使中国科技走出自己的近代之路。”
中观君按:下面的是一则旧闻,然而在今天读来依然有历久弥新的意义,因为话题并没有取消,争论了近百年的问题今后还会一直存在下去。


在2004年于北京召开的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以《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为题报道。近日,国内易学研究权威学者通过本报谈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杨振宁:近代科学要摆脱天人合一

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道: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


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受《易经》的影响。如果归纳一下今天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其中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近代科学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比如Maxwell方程,就是运用了两者结合的方法,今天发电机、电话、无线电、电视网络通信激光等等都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而所有的这许多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

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观物取象,取象类比是典型的易经易经的精神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非常好的例子是明朝末年的学者徐光启。

徐光启第一个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史上一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变成规律化。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徐光启翻译后了解到,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关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结论。可惜徐光启的译著只翻译了前六章。没在中国产生应有的影响,所以推演法没在中国生根。

杨振宁认为在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杨振宁最后表示,他并非是想攻击中国的传统哲学,因为天人合一的内涵不止是内外一理,而是远超过内外一理。从天人合一产生的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思维与社会的影响,比因为植根于天人合一、所以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

易学专家:杨振宁的观点“有很多常识性错误”

著名的易学专家山东大学哲学系刘大钧教授认为,杨先生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比如,杨先生说周易只有归纳,而没有推演。可是众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举一反三,怎么能说没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书”。从这个角度,也是一种广义的“推演”。



另外一个目前属于国内易学界泰斗级的人物(该人士不愿意透露姓名)认为,杨振宁的演讲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出发点令人欣赏,但是其中牵扯到易经的有些地方的确值得商榷。比如杨振宁说易经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周之前的甲骨象形文字就有单音字出现。

其实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反思从李约瑟就已经开始。杨振宁先生的观点基本是李约瑟的一个延续。究竟是不是易经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与进步?该人士认为,评价中国近代科学,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比如西方文艺科学的发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适应了社会需要的产物。

另外,杨先生说易经没有演绎法,所以导致科学裹足不前。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古希腊时期就有一大堆演绎法,比如演绎逻辑和形式逻辑,但是为什么也没有产生牛顿呢?他并不否认中国近代科学精神的缺失,但是把原因归结于易经,“显然有失公允”,容易误导对于古代哲学的认知。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已经有很长历史,认为天与人是同一性的,人首先是个自然物。而西方哲学的观点,讲究主客观,西方传统,近代科学,讲究人和自然是对抗的,这涉及东西方思维的差别。况且,“只有思维方式还不够,关键是社会条件”。


欧洲近代的科技之路不是唯一的发展向度


另一位周易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萧汉明教授介绍说,十六世纪以前,中国在技术与科学方面的发展一直远较欧洲卓有成效,然而近代科学为什么首先出现在伽利略时代的西方,而不是在中国?这其实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这个问题萌生过浓厚的兴趣。


由于杨先生特别注意到《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与影响,又由于杨先生以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向度为唯一尺度,所以杨先生得出一个结论:《周易》没有推演法,因而阻碍了中国科学走向近代如果就历史事实而言,中国在近代不仅没有出现像欧洲那样的科学,也没有走出中国自身的近代科学道路。这个历史事实,是否一定要归咎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杨先生认为中国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把技术当作“奇技淫巧”,这个观念的确在历史上出现是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特别值得一议的是,《周易》是否对科技采取拒斥的态度?萧汉明教授认为,如果考察一下公元前四百年前后问世的世界性名著,那么有哪一本书曾经明确无误地宣称过它对科技具有促进作用呢?回答恐怕只有《周易》。在《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将“制器尚象”列入圣人使用《周易》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说明《系辞传》作者十分看重易象对制器的作用。依据作者所举之例,诸如耒耜、舟楫、服牛乘马、臼杵、棺椁、书契等古代发明,都与易象有密切关系。

萧教授介绍,《周易》的确不具备欧几里德《几何原理》的思维路向,它所重视的是取类比象的分类法与易象的模拟功能。

以取类比象而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1892种药物按无机界的水、火、土、金石,植物界的草、谷、菜、果、木、服器,动物界的虫、鳞、介、禽、兽,最后到人,共十六部六十类,其先后次序包含着由低向高的进化程序。达尔文称此书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时珍的分类法比林奈的分类法还要高明,因此《本草纲目》可以看作是中国科技刚刚踏入近代科技门槛的代表作。如果中国科技在近代不是由于封建专制体制的制约,《周易》的思维方式将会促使中国科技走出自己的近代之路。

再从传统医学看,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迅速被传统医学汲取,但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至今还受到西方的排斥。这是由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思维所决定的必然的历史现象。

杨先生说:“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个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萧教授认为,杨先生此说抓住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特征。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注重四季气候变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这个基点出发,如果中国医学有自身的独立的近代进程,那么它也决不会抛弃由此得出的一切相关结论。由此可见,如果中国有自己的近代科技之路,那么它决不会出现与西方完全雷同的发展向度。(来源:北京科技报)

相关阅读:弘扬《周易》文化 提高科学素质

2016年4月21日国家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共有20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基本涵盖了公民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中涉及易学方面的第9条基准点,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将“第九条基准点”内容作以下简要阐述,敬请参考。
关于阴阳五行的问题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是古代自然界阴阳两种物质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理论根据,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哲学概念的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辩证思想,有先天阴阳五行和后天阴阳五行之分,它认为宇宙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条件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属性。周代《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描述了这五种物质的有关性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樯,这五种特性互相滋生,互相制约,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中国古代哲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中国的天文学、气象学、中医学、数学、化学、音乐、武术,都是在阴阳学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基本物质生成,又要理解成五种功能和作用。 战国中期齐国人邹衍创立了“五行相胜(克)说”,用阴阳消长之道说明五行的相生相克。西汉董仲舒将儒家的仁义、伦理因数与五行结合,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系统。西汉时期的京房提出“八卦五行说”,将八卦分别与五行相配,并以五行配四时、配十二个月。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周易》的最高理想,它强调人与自然,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之间的协调统一,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帝内经》将自然界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进行五行归类,如把五行归五气,风热湿燥寒;把五行归五脏,肝心脾胃肾等,形成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天人合一”的观念很早就出现在《周易》之中了,孔子与儒家弟子们写的《易传》,其中包含着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哲学思想。《周易?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意思是说,“大人”(德高之人)其德行与天地相合,其圣明与日月相合,其施政与四时顺序相合,其吉凶与鬼神(阴阳)变化相合。先于天道行动则与天道不相违背,后与天道则顺奉天时。“先天”即天之先导,在天未发生变化之前就要加以引导;所谓“后天”,即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应天时而动。与天地合其德,也正是和自然界互相适应协调思想上的“天人合一”,形成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周易》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然或外在的东西所造成,它的变化是由于宇宙的原动力,也就是阴阳互动交感的结。人类应在顺天、敬天、事天的大原则下,充分发挥人类的积极作用。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现代汉语词典》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是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原是儒学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种,但已失佚。《礼记?大学》的“格物”与《周易?系辞传》的“穷理”大意相近。

穷理,包括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意,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处事不能糊涂。学“易”致用与以用知“易”,深入挖掘和弘扬《周易》的哲学思想,使之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周易》中的“天”和“地”,指的就是自然界的天和地,“格物”在于通理,“致知”在于明理。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运用《周易》的哲学智慧,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奉献。(来源:安阳日报)


中观国学近期课程

一、中观国学易经研修丙申班      
       课程时间:11月18-20日               
       主讲老师:崔国文教授              
       课程内容:八字命理学        
       开课地址:北京                               
       联系方式:李老师18519195069

二、《易经风水高级研修班》        
       开课时间:12月16日开始              
       主讲老师:王进武老师                    
       课程内容:易经风水文化        
       开课地址:北京        
       联系方式:陆老师18513582169

 三、《易经风水广东中山研修班》        
       课程时间:12月2日-4日(第一模块) 
12月24日-26日(第二模块)        
       主讲老师:崔国文教授 王进武老师                课程内容:易经风水文化         
       开课地址:广东中山         
       联系方式:甘老师18933319998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