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易经
1、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根(易经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建筑·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万经之王”,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渊源,文化的枢纽。
2、《易经》是一部以自然辩证法为支点,从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指导人的思想、行为的哲学与社会学相融合的著作。它的价值在于充满了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进取精神。完全可以称它是远古的精神文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易经,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易经》语言高度精炼,富于想像,且有音乐性。我国最早的一批成语,如谦谦君子,群龙无首,不速之客,无妄之灾,虎视眈眈,突如其来,匪夷所思,无始有终……就是出自《易经》。
4、学《易经》有助于反迷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是教人认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一个人掌握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可能具有相当的预测能力。
从孔子以后,研究〈周易〉,探讨〈周易〉,为之神魂颠不乏其人,其中的大家名家留下墨迹的就是一部中华文人变迁的备忘录,研究的脉络清晰可见。
二、《易经》的发展
相传,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被囚后,被关在羑里(yǒu lǐ),姬昌被囚禁7年的这段时间里,就推演伏羲氏所画出的八个“三画卦”,把“三画卦”两两相叠(我们现在称为“复卦、重卦”),改造成了“后天八卦”,并且为它写了“彖辞”(即小结)。
再后来是孔子给此写了《十翼》,合在一起称为《周易》
《周易》是《易经》的一个版本,现在我们所知的还有夏朝的《连山易》与商代的《归藏易》,但这两个版本皆以失传。
三、《周易》对文字的影响
正如萧启宏所说:“今天汉语的基础,是在五千年前黄帝时代的语言传承下来的,其基本词汇和词汇结构方式,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易学理论是中国语文理论的基石。”(《汉字通易经》第三章第七节)
古人多认为伏羲八卦,即为文字之始,乃上古记事、记物之符号。《易·系辞》明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宋代易学家杨诚斋在其《易传》中说“以类万物之情”之语,表示八卦具有文字功能。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进而提出汉字是一套易学符号的著名观点。杨诚斋指出:“卦者其名,画者非卦,乃伏羲初制文字。”(《诚斋易传》)
《印学丛谈》说:“伏羲因画八卦作龙书,神农因嘉禾作穗书,黄帝见庆云作云书。”《中国艺术史概论》说:“中国最古的文字是八卦。”“书可以起源于八卦,画也可以起源于八卦。”就连西方大科学家莱布尼茨也说:“六十四卦图给普通文字的发明以重大的暗示。”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告诫其女儿:“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汉字的造字法本于易学原理,其结构模式无不是阴阳五行观念的反映,说到底,汉字的结构模式,就是易学模式。因此,汉字的结构模型、汉字的形音合璧、汉字的思维内涵、汉字的科学规律,是在易学原理、易学思潮全面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门语言文字学。易学思维就是汉字的根源,这是毫无疑义的。
四、阴阳符号的运用:
阴阳符号既是数字的展示,孔子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以上文字告诉我们阴阳符号,最早也是我们祖先记数符号,阳代表一,阴代表二,少阳代表三,老阴代表四而依此类推。
条形码。现代的条形码,把祖先实线与虚线的排列,变为粗线条与细线条的排列应用。
二进制。二进制的的演算,把祖先的阴和阳变为0和1,既是人类对阴阳符号的传承与延伸。如二进制000000为十进制的0,用卦象表示既为六个阴爻,为“坤”卦;000001为十进制的1,卦象则为“剥”,初、二、三、四、五爻为阴爻,上爻为阳爻;000010为十进制的2,卦象为“比”;000011为十进制的3,卦象为“观”;依此类推,按先天六十四卦方图的顺序至乾卦,阴阳符号的排序与二进制000000至111111(0~63)不差分毫。
哲学。阴阳符号又是事物阴阳变化的体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zhì)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也。意思为:“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循环运行规律,由盛而衰,由弱而强,由大而小,由默默无闻而惊天动地。这就是生存之道。遵循自然规律,用自然原则指导自己的言行既是善。学以至用,学有所成则为君子、圣贤。阴阳轮回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展现的高尚与伟大即为仁义。有思想,有作为的人表现的聪明与才干即为智慧。普普通通日常运用而茫然不知,能顺其自然成为君子圣贤,则更加难能可贵。”
得失。事物的阴阳两面,揭示了行为得失的道理。向上积极为阳,一定有所得;违心消极为阴,一定有所失。一个符号的出现既是展示事物的刚与柔、尊与卑、贵与贱,也是体现行为的得与失、功与过。所以我们读〈周易〉要连同阴阳符号一起理解,如读〈坤〉卦“用六,利永贞”。如果我们不了解“六”的含意,就如同说一句话缺少主语,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六”就是这句话的主语,有了主要表述的对象,全句话就好理解了。“六”代表阴,为地,为厚德,为载物,“用六,利永贞”一生中始终保持大地精神,则对自己的人生有利,一定会有好结果。
五,卦名的定义:
确定卦名的含义,是了解全卦意思的基础。
孔子说:“《周易》放大过去的得与失,以备后来者借鉴;显现人们平时忽略小细节,以避免铸成大错。开篇第一字或一、二两个字即为卦名,又为辨别事物得失时的正文。判断事物的吉凶的爻辞则是以此为线而展现。其卦名只有一个或二个字,但内涵却极其丰富。其意旨深远,其辞藻文雅,其文采机智而又恰如其分,其指事又含而不露。因得与失以指导人们行动,因善与恶以阐明社会回报”。
这就是孔子对《周易》六十四卦卦名的评价,我们在理解卦名意义的时候,除了要借鉴前贤的观点和原则外,有时候还要有一点个人的见解。因为《周易》历经3000年,仍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只要自己觉得有新意,有立足点,也许会对《周易》的研究做点贡献。如四十一卦“损”,〈序卦传〉解读为“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杂卦传〉解读为“损、益,盛、衰之始也”。两传综合分析:“缓,指前一卦解决问题,缓和矛盾。而出现问题必然有损失,故‘损’卦就是指损失”;〈杂卦传〉则告诉我们:“‘损’为盛之开始”。怎样理解损失为繁荣昌盛的开始呢?这就是减少损失,把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就是繁荣昌盛的开始。而观前人的解读“减损自己,增益别人”;“为道曰损,不损,无以见道也”;“国家损失,人民受益”;“减损下面的,增益上面的”等是乎有误解周圣人、孔圣人之嫌。
再如二十九卦“坎”,〈序卦传〉解读为“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杂卦传〉解读为“离上而坎下”。综合分析两〈传〉“过”,为前一卦‘大过’,全句话的意思为,勇挑重担不可能没有疲倦的时候,而懈怠的时候最容易出现错误而误入陷阱;〈杂卦传〉离为火,欣欣向荣上串于天之象;坎为水,滋润大地渗透地下之象”。联合分析是乎为败走麦城之意。但研究“坎”卦卦序,就给了否定的答案。“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习,为学习;孚,为俘获;维,为系;亨,为亨通;行,为行为、行动。尚,高尚。全句的解读为:“学习‘坎’道,一定会有收获。用心而为,一定会亨通。落实于行动,一定可以高尚”。我们学习《易经》就是在于了解事物的阴阳规律。坎为水,坎为陷阱,水可以覆舟,也可载舟;陷阱可以使人陷入困境,也可让你捕获猎物,阻挡强敌。“坎”道就是要我们险中求胜,变不利为有利,掌握一技之长,生存才有保障。如此解读显然与孔子的解读相违背,而这样解读更有意义,解说卦辞爻辞更容易理解。是否为《周易》的本意只能等后人评说。
六、卦辞爻辞的断句
就是现代人读现代文,没有标点符号,也会读出无数种歧义来。文字的断句,是极其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而《周易》的产生年代根本就没有标点符号的认识,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是经过后人不懈的研究探讨而完成的产物,断句的正确与否,确定了理解《周易》的对与错。
所以我们在解读《周易》的时候要参照前人的断句,但也不能深陷其中。如《易传》系辞中,有3次出现的“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有两次阐述的为“合天道,得天助,吉祥而万事如意”。 但在〈系辞上传〉第十二章中引用《周易》“大有”卦上九爻辞“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重新断句则更符合全卦的思想。“大有”为广交四海朋友,走遍五湖有家。上九爻辞是说,有朋友如有上天保佑,吉祥;没有朋友则对自己不利。按此意义断句,应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又如《周易》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悔亡”,有的解释为“没有令人后悔之事”;有的解释为“知悔改,凶险才会消失”;有的含混其辞,一笔带过。我最初的解释为:“很后悔,后悔死了”。在解卦的过程中有的卦这种解说勉强可行。有的卦牵强附会都说不通,而另辟蹊径,最后的方法就是重新断句。
如第五十七卦“巽”“六四,悔,亡。田获三品”。“巽”为无孔不入寻找战机,六四爻的“悔”则为做事不严谨必后悔;“亡”为错失良机必失败。如果做事不严谨或错失良机,只能生存在社会的下层。“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此处的“悔”指丧失至尊之霸气。“亡”指什么也得不到。全句的解读为“冲锋陷阵,吉。停止不前,凶。丧失信心,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先决条件欠缺,多做多想,笨鸟先飞也能成功。
《易经》是千百年来一奇书,洞彻天地大智慧。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她给我们以引导,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但道路和方向并不能代表成功,不管顺境逆境,我们都要效法天地运行的基本法则,以君子之道自强不息。总之。《易经》博大精深,以上之和大家分享一些入门心得,希望对初学者学习易经有所帮助。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
二、华夏国学商道班
联系电话:18101287211
汇聚四海君子! 品论华夏国学!
华夏国学会会员招募中!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