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请点击标题下蓝字[易经大讲堂],一键关注
王阳明在越地讲学期间,连续作了很多篇吟咏良知的诗。据传朱子曾吟诵《性理吟》,传于后世。诗文论及性理,但究竟是否为朱子所作尚存疑问。而王阳明的《良知吟》,可以称为思想诗,跟《性理吟》有点类似。
王阳明所作的关于良知的诗中,首先应当举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第一首为:“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这首诗主要是讲述,人人都和孔子一样拥有良知。第一句“个个人心有仲尼”,是说每个人都和孔子一样有一颗圣人之心。东正堂也曾讲过(《王文成公全书论考》卷十《诗四·续篇·赋诗》),有点像禅宗宣讲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圣人之心乃圣人秘传,非良知莫属。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当直指之。同样,王阳明直指良知,教化人们成为圣人。
然而,他又告诫说,世人并未直指心中的良知,却陷入以知识求之于外的迷惘。因此,在第三句中,他晓谕道,应直指心中的真髓,不要犯了以知识求之于外物的错误。并告诉人们,应当相信,我们和圣人一样,心中具备良知。
下面看第二首:“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这首诗是说,良知才是成为圣人的秘诀,圣学也如同佛教道教那样有自己的口诀,那就是良知。第四句中援引道教进行说明。后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告诉我们道家炼丹成仙的秘诀。王阳明借此告诉我们,良知如同道家的参同契中的秘诀一样,是圣学中的要诀,不可被烦恼见闻迷惑,陷入求天理于心外的迷惘境地,徒令自己苦恼,应当直指圣学的真髓。
第三首可以说是王阳明《良知吟》的代表:“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告诉我们,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因此,良知正是宋儒所讲的天理,万事万物皆有定理,不可陷入外求的迷惘。很明显,第三句中“从前颠倒见”是指世间儒生奉为正宗的朱子学。
而且,在这首诗中,可以说是明示了王阳明所讲的“培根之学”的真髓。总而言之就是良知。相较于培根之学,朱子学就应该被称为枝叶之学。王阳明述怀道,在领悟良知以前,求道于外部枝叶之学,而不是内部根源,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也就是说,王阳明在提倡“良知”说之前,倡导心即理,认为诚意便可完成《大学》的工夫,主张事上磨炼,尚未脱离枝叶之学的领域,他肯定觉得有些遗憾。但是,在提倡“良知”说以后,王阳明在这首诗中向世人明示了朱王两家学说的区别。
最后看一下第四首:“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首诗是说,良知即天理,而天理不可外求。第一句中的“无声无臭”是源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经·大雅·文王》),《中庸》中也曾引用,说无声无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天理的极致。
王阳明以《大学》中的“独知”来讲述良知,东正堂提到(《王文成公全书论考》卷十《诗四·续篇·赋诗》),《大学》《中庸》中提倡“慎独(君子必慎其独)”,朱子注解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就此,王阳明论述道:“所谓人虽不知,而已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传习录》下卷)在上述诗中,王阳明将朱子说的“独知之地”改成了“独知时”,而且认为这就是本心,即良知。将“地”字改为“时”字,大概是跟诗韵有关,不值得讨论。
第二句中说,无声无臭是天地万物之基础,也可以说良知即是宇宙的根本。因此,王阳明感叹道,我心即良知中藏有取之不尽的真理,世人却不知求其于心内,而是将其抛弃,求之于外,所以在后句中吟道,这就像乞丐乞讨一样。
乾知行国学近期课程安排
主讲老师:清华大学教授 崔国文教授
近期课程:
3、9月11日-13日,易经与华夏国学五千年(乙未秋季班新班)
上课地点:北京
报名方式:18101287211 010-62556579 马老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详细了解乾知行国学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