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标题下蓝字[易经大讲堂],关注我们
最近我在决心改掉跷二郎腿的习惯。跷二郎腿不好,这个道理我早就知道。但是懒得改。原因也很简单,跷着舒服。之前我妈老是劝我,周围朋友也劝我,都没有用。直到一位同事不经意间说起,我就突然下决心要改了。他说我的脊柱大概有毛病,向一侧弯曲。我问他怎么看出来的,他说我冬天穿的鞋,两只鞋底磨损程度不一致,一侧磨损得更重,可见脊柱是侧弯的。
他说这句话很随意,没有太多劝谏的成分,却引起了我极大的重视。人往往就是这样,家人的劝说一点用都没有,而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起作用。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为什么家人劝没用呢?关系太近。你就是没毛病,家人也能从你身上看出点儿毛病。这也劝,那也劝,劝多了,就不顶用了。所以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家人之间是做不到“其言也厉”的。严厉的话起作用。嘻嘻哈哈的话,说一百句,没用。
《周易》的《家人》卦就说:“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嗃嗃”,就是严酷的样子。家人之间,厉言相劝,虽不免后悔,但最终是吉祥的。而嘻嘻哈哈的样子,则是取吝之道。我曾经见过一个小孩骗他爸,他爸做生意,上一趟厕所的功夫,他卖了一百多块钱,揣兜里了。他爸亲眼看见买东西的从门口出去,问他卖到钱没有,他说没有。但他爸并没怪他,大概觉得钱在谁兜里都是在自己家人兜里,回头还拿这事跟别人当笑话讲。这就是取吝之道。
别人的劝谏为什么会起作用呢,因为跟自己没有利益相关。自己的毛病,改不改,跟别人关系不大。家人就不一样了,无论你做得怎样好,家人可能都觉得不够。无论你做得多么不好,家人也可能都不介意。家人的评判,总是有偏私的。
但真正要紧的还不是家人的“嗃嗃”和“嘻嘻”,而是自己的“嗃嗃”和“嘻嘻”。我也知道跷二郎腿不好。但为什么之前没打算改呢?因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跷二郎腿的不好,和跷二郎腿的舒服之间,我宁愿选择舒服。毕竟,大家都跷二郎腿,再不好,能不好到哪里呢?
这种看法是很愚蠢的。直到同事指出到底不好在哪里,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因为同事就是一个因为跷二郎腿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活例子。跟我年纪差不多大,每周都要去医院治疗。
他说出来的时候,让我怵然震动。震动的理由并不是因为腿或者腰椎间盘,而是这实在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因果关系,我却没有往下想。我很早就留意到鞋底磨损,却没有把它跟跷二郎腿联系到一起,更没有想到将来腰出问题之后的情状。最近因为特殊的机缘,我恰好接连见过好几位腰有问题的病人,深切了解到那种痛苦和给生活带来的极大麻烦。在不了解这些之前,自己觉得自己知道,其实是不知道。
如果能把事情往后多想两步,很多事情就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了。但我们通常会排斥这种想象,更在意现下的舒适。未来纵然有极大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在现在的脑海里是模糊的,隐隐绰绰的,是一种抽象的危害,并不具体,把它贴现到目前,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种愚痴的贴现,也是取吝之道。
十多年前,我家邻居抽烟喝酒,瘾不是一般地大。别人说抽烟喝酒不好,他说这些我都知道,但烟照样抽,酒照样喝。突然有一天,烟酒都戒了。因为检查出了癌症。但戒了也没有办法,过两年,死了。癌症的发病不是从他戒烟的前一个月或者前一年开始,而是长久以来的积累。但那些征兆在隐微的时候他并不愿意去理会。
很多人愚痴的地方,就在于看不到这些隐微的弊端。甚至很有智识的人,也难免不受其蔽。比如说,有很多人倾向把“个人感觉偏好的实现”视为自由,说白了,就是假如做一件事让自己觉得爽,又不妨害别人,这就是善。这种看法是很疏漏的,不究竟的。能够看到自己爽不妨害别人,却没有看到自己爽未必不妨害自己。腿的爽是会妨害腰的。最终,腿的爽也是会妨害到腿的。
佛家之所以制定戒律,意义也就在这里。按说,少量饮酒,并不会有什么问题。释迦牟尼在一开始并没有制订酒戒,但他看到一位僧人喝得烂醉不成体统,就制定了戒饮酒的律仪。在微醺和烂醉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就像腰疼的主要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跷二郎腿,但每一次跷二郎腿也会对腰有不好的影响。而放任这种影响,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就已造作了极大的意业。最终的腰疼病,就是果报。但更严厉的果报,还不是腰疼,而是不律仪的过失。
跷不跷二郎腿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但有没有打算开始改变一些习惯,护持一些东西,却是很重要的。
微信公众号:i_wanglu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
乾知行国学近期课程安排
乾知行国学2015年春季班
主讲老师:清华大学教授 崔国文老师
主讲内容:奇门遁甲预测学
课程安排:课程共24天,每月周末授课三天,共八个月
上课时间:2015年4月24日-26日
上课地点:北京为主、外地游学为辅
报名方式:18513509769 010-62556579 张老师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