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标题下蓝字[易经大讲堂],关注我们
本文包含三部分
紫禁城风水解析之一
紫禁城风水解析之二
紫禁城为何不怕暴雨
————————————————
紫禁城风水解析之一
在古代,风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非常务实的学问,因为它的对象是那块地。我们知道,地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能传承先辈的伟业,建立繁育后代的功绩,是古人休养生息之所。古人按照风水的法则去寻找自己的生发和归宿之所。古人对风水的信仰,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宗教感情,它笼罩于古人的头上并以此为未来命运的风向标。
中国古人的建城理念决定了建城的环境取向,千百年来一直恪守着这样一个原则:前有水,后有山。即房子的前面要有水流过,房子的后面还要有山峙立。在遥远的历史记忆中,周代先祖公刘迁都至 地,把城筑在高大的山之下,小河弯曲之间。夏都阳城亦被建在嵩山和颍水之间,傍山而依水。西周洛阳城建在邙山和洛水之间,汉长安城位于龙首山北麓,近临渭河南沿。东吴南方城建在钟山和秦淮河之间,元大都、明北京城,更是以山水为建城要旨,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紫禁城却是以人工的方式在宫的北方累筑了一座万岁山(即景山),在宫城的南方开挖了一条金水河,使宫城处于万岁山的俯视和金水河的环抱之中。
紫禁城为明朝所建,到清朝入主至清亡,只做了局部的改动,大部分建筑仍保持着明朝的原貌。在明灭元后,明成祖没有继承元大内宫殿布局,而是毁之以建新城即紫禁城。虽然我们无法找到紫禁城建造的直接文字记载,但紫禁城就像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凝固的信息网,涵盖了当时人们建造它的诸多意思,我们可以通过它的环境、建筑布局等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去搜寻、解读紫禁城的思想内涵。 永乐皇帝为什么迁都北京? 朱棣以“靖难”之名南下打败了建文皇帝,于南京登基称帝,有一天他把全国最有名的风水师廖均卿召到南京来,让他看看南京城怎样。廖均卿说南京城水口朝外,风水不好。永乐皇帝说我想迁都北京,北京地脉厚重,可为长久之计,于是又让廖均卿到北京去寻找永乐皇帝的万年之地。
中国古人认为人只是宇宙中的一小分子,他的生命气息是与大宇宙相通的,所以无论为逝者建墓,还是为生者建屋,都必须由风水师踏遍青山,寻找最佳的地理环境,即所谓的吉祥地点,才能修墓造屋,这样生气才能永驻,福荫子孙。
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的山脉划分为三大山脉,到唐代时,风水祖师杨筠松把三大山脉变成三大干龙即龙脉,龙脉是对山脉的最高称呼,谁占有了龙脉,谁就可能统一天下。北京位于北干龙燕山山脉之下,地理位置优越,右拥太行,左环沧海,北枕居庸,南俯中原,北京城如一把宝座,放在这座围屏之下,帝王坐此,如坐堂皇视广庭而尊,所以北京有“帝王之宅”之称。
永乐经营北平十几年,北平是他的兴王之地,他深知此地对明王朝的重要,由于当时威胁明王朝的主要危险仍然是来自塞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所以他决定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下诏,宣布于次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但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才全面展开,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城基本完工。第二年正式迁都北京。
可见,明北京城的建造,仍然把地理位置纳入到一个最重要的认识中。永乐迁都北京,不是从经济、文化、军事的角度去说服他的臣民,而是从北京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来说服了他的臣民,“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据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于燕蓟”。地理位置是第一要素,它是确定以我为中心的依据。
为什么要筑一座万岁山(景山)?
古人认为建都城之前要先为国都找到一座依靠的山脉,国都背后有高大雄峰作为屏障,才会坚固而为万世不拔之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山脉就神化为龙脉。
经过风水师们的堪定,确定了北京城的龙脉发源于昆仑山,经太行山、燕山而凝结于天寿山,天寿山是北京城的龙脉。龙脉起天寿山后,便藏入地下,前面是千余里的大平原。
要在千余里的平原上建立北京城,则要寻山捉脉,引脉入宫。但面对一望无际的平原,如何寻山?如何捉脉?山倒是有一座,名万寿山(今北海琼岛),但它是前朝元大内的镇山,已被元人所用。故明人不可能再用此山。没有山,但这并没有难倒明人。于是明人大胆地以人工的方式利用开挖筒子河的泥土就地累筑一座山,使它成为龙脉脊山,名曰万岁山(即景山),赋予它王气。有了山,则寓示着地中的生气被引了出来,龙穴就在山脚下,紫禁城就可名正言顺地依山而建。
为什么建一座城市,中国古人非要为它寻找被称为“龙脉”的山脉?按照西方的观念,只要是交通枢纽的地方,就是城市的最好选址。中国古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交通要道只是建造城市的形而下的因素,形而上的东西是“道”,所以中国古代的都城背后都有山脉护持,紫禁城的背后,原本没有山,明人却非要以人工的方式为它建造一座山。
为什么要挖一条金水河? 仅有山还没有达到古人对建造阳宅的理想目的,还必须配以水,只有二者的结合,才是完美的福地。中国古代所有的城市和墓圹,几乎都位于前有水,后有山的环境中,这种环境观深受中国古人阴阳理论的影响,山是宇宙元气的凝结,山为阴气,水为阳气,有山有水的环境则可形成“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想居住境地。风水理论把这种环境定为典型的风水地理模式。
如果说北京城四周的河水为天然造就,人们无法更改它的形态,那么引入皇城和紫禁城的内外金水河则是人造的奇迹,它完美地体现了人们的意志。
明人认为,紫禁城背靠万岁山,前临金水河,枕山襟水,负阴抱阳,实现了冲气以为和的目的,也就是《周礼》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这样的地方万物生长,万事通达平安,是建造国都及宫室的最好地方。
为什么紫禁城要定中轴? 我们的祖先,凡事讲究一个“中”字,我们的国名就称“中国”,当然中国之意,就是大地的中心,既是大地的中心,那当然就是宇宙的中心。这是我们古人最了不起的雄心,所以建都城,在远古时代是立杆测影定一个中心,后来就发展到要为都城定一根中轴。
中轴起源于古代的方位观念及北极星观念,北极星是天的中心,是宇宙元气凝结处。“大一统”思想,便是北极星在人们心中的投影。中轴把北京城分为阴阳两半,紫禁城的中轴与天轴北极一样起着分阴阳、定四时、主存亡的作用,故明人在建筑紫禁城时,把全城最重要的建筑都集中于中轴上,以增强中轴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明清时代,中轴亦称御道,除皇帝之外,任何其他人都不允许在上面行走,中轴是皇权的象征,无比神圣。所以中轴上的建筑,都最大限度地体现着中轴的力量,展示着中轴作为天地之中心的恒久基准。
——————————
紫禁城风水解析之二
为了压制元朝,明紫禁城在元皇宫延春阁上堆土形成了煤山(今景山公园)。该山是全城的制高点,正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紫禁城修建了护城河,形成了金水环绕的格局。人为地为紫禁城制造出了背山环水的风水格局。
就星象而言,北京处于东北方,是北斗星在大地的投影。北斗星是天上的中心,北京自然也就是天下的中心,因而紫禁城按照中轴线严格地规划宫殿。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处于正中,比其他宫殿高,是天子举行大典、接受朝贺的地方;而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及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都处于轴线上。紫禁城内的其他宫殿则左右东西地对称排列:外为朝廷之所,文华殿居左,武英殿居右;后是安寝之宫,端本宫(即太子宫寝)居东,后宫居西。
中国人讲究一脉相承,故宫的龙脉起自昆仑山,昆仑山接连天上的元气,就似气上通天,那故宫就具有了天上的元气。元气是宇宙生命之源,它是一切存在物生命过程的能量。有了元气就有生气,那么北京城即故宫就会充满生气,成为万代永固的基业。在明清时代诸多的典籍中,许多学者都在论证北京城即故宫的山脉的走向与昆仑山相连,实际上就是在论证中国人对于宇宙的认识和所形成的宇宙哲学思想:气是万物之源,亦是万物之本。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面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就是风水地理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 “九经、九纬” 就是以中主轴为对称轴。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月坛,西有日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祭祀土地、谷物稷神。对称的中心点,就是风水穴。在风水观念看来,阴阳极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对称、明朗。
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出依照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建造的依据。以中轴线为标准分左分右,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理念,而且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更出现了现在建筑知识里所谓的“对称美”。
————————————
风水解析紫禁城为何不怕暴雨?
曾经北京大雨,使得整座城市几乎瘫痪,而古老的故宫却没有出现积水。
紫禁城的抗雨能力不仅体现在今天。据史料显示,紫禁城是久经风雨而不衰。早在明朝英宗时期,大雨导致九门城垣塌决,紫禁城却没有出现“雨坏”局面;万历年间的20天连续大雨,使得长安街积水深深,故宫依然没有大面积积水情况发生。
紫禁城能在大暴雨中如此坚挺,固然与其明暗两套系统排水系统密不可分;而故宫风水的得天独厚,也为故宫的安然无恙提供了保障。
一、紫禁城依地形而建,顺势而为
北京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向东南流。紫禁城内外的地形地貌、龙穴砂水、建筑景观,以及紫禁城的坐向和内外风水格局,都是充分利用环境自然条件,依照中国正统风水术的原则要求而布局建造的。而且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差约2米。
紫禁城的排水设施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将东西方向的雨水汇流入南北干沟内,然后流入内金水河。
二、排水主干道内金水河环绕有情
内金水河是紫禁城的内河。在紫禁城西北角楼偏东的南河帮上,有一石砌券洞,便是内金水河流入宫内的进水口,设有控水闸,可以控制水位高低,遇汛则可以关闭。
内金水河全长2000多米,河道曲折蜿蜒,或隐或现,传流整座紫禁城。符合传统风水布局中“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的上乘的流水状态。并且内金水河所经过的罗盘宫位与城外的格局完全相同,其出水口又落在“乙辰”方位。也就是说紫禁城内建筑风水,同样也是“辛壬会而聚辰”的风水格局。
相传金水河得名与五行有关,内金水河系引西郊玉泉山水,西方五行属金,“金生丽水”,故名金水河。金水河不仅美化环境,还是建筑用水、城内消防用水的来源。
紫禁城内大小90多个院落,通过本院的排水沟道,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就近排入地下暗沟,最后都汇流于内金水河,再至东华门南隅的水闸流出,与外金水河汇合。
三、排水系统结合水法水系,“千龙吐水”排出台面积水
紫禁城中的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遇雨先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台阶或建筑物之类的障碍物则都开有沟眼,方便地面水穿过障碍物。地面或明沟的水再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入水口多为方石板镂雕成明清铜币(大钱)形,即外圆中方镂成5个空洞,可以进水,称作钱眼。
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均建在8.13米高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四周栏杆的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名曰“螭首”,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辅助排水的孔道。每逢雨天,雨水从1142个排水孔喷出,呈现“千龙喷水”景观,逐层下落,流到院内,使得台面无积水。台基四周设有石槽排水沟。这些被排出的水,通过北高南低的地势泻入内金水河流出。
四、多条纵横沟渠内外排水,与地面建筑形成完整的风水体系
在故宫北城墙内、红宫墙外,有一条东西向的大干沟,上盖石板,石板上有豁口,以便雨水漏入。沟西端与城隍庙内的金水河相通,雨水则泄入该处。东端则沿宫墙向南延伸,成为南北纵向干沟,雨水流入清史馆的金水河段。
南北方向,不仅有四条长的沟渠纵贯,还有很多小巷内的短距离南北向纵沟,分别接通乾清门内和乾清宫后向东、西泄水的纬沟和各宫廷院落的纬沟,利用中央高、四周低、北部高、南部低和某些小沟的中间高、两端低的自然跌落,迅速将雨水汇总,排入内河,流出宫外。
乾知行国学近期课程安排
乾知行国学2015年春季班
主讲老师:清华大学教授 崔国文老师
课程安排:课程共24天,每月周末授课三天,共八个月
上课时间:第一次课程2015年3月27日-29日
上课地点:北京为主、外地游学为辅
报名方式:18101287211 010-62556579 马老师
↓↓↓点击【阅读原文】详细咨询崔国文教授的易经课程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