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标题下蓝字[易经大讲堂],关注我们
古代书籍如《诗经》、《尚书》、《春秋》等,与《易经》一样,从来均成为儒家经典。但它们的性质却几乎不发生问题,如《诗经》是由太师收集的诗歌总集,《尚书》和《春秋》多是由史官记载并收藏的史书等。《周易》却不同,关于它的性质,从古到今,有着不同的说法。我们现在探讨《周易》一书的性质,也就是要弄清它究竟是怎样一部书,以恢复其本来面貌。
从历史上来看,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义理之书,即主要是讲天道及人事教训的著作。如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这是说《易经》这本书主要是探讨事物终始的。《系辞传》还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是说《周易》这本书包括了天地之道、人道等多方面的内容。
解释《易经》的主要有两大派,即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主张通过研究象和数来弄清《易经》的真实内容。所谓“象”,指卦象以及八卦所取的事物之象,再加上卦辞和爻辞中讲到的物象,如乾卦所取的事物是天,包括爻辞中提到龙等,都属象的范围。所谓数,指定系辞传多中提到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等。义理学派则抛开象数,认为《易经》一书中的象数部分并不是主要内容,重点是以卦爻辞等来阐发哲理。如魏晋时期薯名的玄学家王弼就是义理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他针对汉代重象数的特点,提倡“得意在忘象”,对后来易学发展影响很大。
这种情况,到了南宋大哲学家朱熹那里,有了根本的改变。朱熹在哲学上虽然是承继程颐而来,但在对《易经》一书性质的认识上,则与程颐有很大的不同。朱熹反复强调,《易经》原本是供卜筮用的书。这也就是历史上关于《易经》一书性质的第二种主要看法。朱熹的这种认识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在今天看来,也还基本上是正确的。
《易经》虽然是卜筮之书,但朱熹认为,其中仍包含了天下万事万物之理。他说,《易》和《诗》《书》不同,“它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事理。只一两字,便是一个道理”。这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以为《周易》多中包含了很多生活教训,但说“无穷无尽的事理”,则是经学时代对经典夸张的认识。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几位学者关于《易经》性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易经》一书的确是非常复杂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认识它的性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要恢复《易经》的本来面貌,我们首先要有一些历史的观点,警如应把《易经》和《易传》分开。《易传》是战国以后形成的解释《易经》的著作,由于当时哲学已经出现并有很大的发展,所以它的解释有着明显的哲理化倾向。在这里,我们要谈到朱熹,他对《易经》和《易传》的区分是清楚的。他说,有伏羲氏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千之易。伏羲氏之易只有八种卦象,文王则重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到孔子才作《易传》。而它们的性质、领向并不相同。朱熹说:“易之为书,更历三圣而制作不同,若庖牺氏之象,文王之辞,皆依筮以为教,而其法则异。至于孔子之赞、则又一以义理为教而不专于卜筮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包括《易经》、《易传》在内的《周易》一书,是经过了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这三位圣人的努力才完成的。其中《易经》用在卜筮,而《易传》则在阐发义理。二者用途并不相同。朱熹区分经、传而认为二者性质不同的见解,对我们今天探索(周易)的性质也很有意义。
综合来说,《周易》一书既包含了象数卜筮之理,又蕴含着很多的道理与哲理,我们探究《周易》的性质,象数与义理都不可割裂开来,这样才可对《周易》这部经典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阅读上期《<周易>二字作为书名的意义》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
乾知行国学2015年春季班
主讲老师:清华大学教授 崔国文老师
课程安排:课程共24天,每月周末授课三天,共八个月
上课时间:第一次课程2015年3月20日-22日
上课地点:北京为主、外地游学为辅
报名方式:18101287211 010-62556579 马老师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