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关注我们,请点击标题下面的“易经大讲堂”
李克强总理的欧洲之行,虽是以经济贸易为主线,但细细观察,无时不在促进着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并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充分显示出总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李克强总理访英期间,中英双方同意将2015年定为中英文化交流年,为两国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李克强总理表示:“中英两国堪称东西方文明的代表,我们愿与英方互学互鉴,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为人类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李克强总理在欧洲的演讲中引经据典,熟练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去阐释自己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1、“时不我待”
17日,李克强在与卡梅伦共同会见记者时说,今天阳光明媚是个好日子,英国有句谚语: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中国也常说“时不我待”。中英合作基础好、潜力大,双方有责任抢抓机遇,规划新路线,铺设快车道,使两国关系明天更加灿烂。
出处:《论语·阳货》中有言“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解释:“我待”,是“待我”的倒装,意为“等待我”。全句意思为“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横看成岭侧成峰"
李克强18日在金融城发表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在演讲开始,李克强引用中国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称对中国的看法有这样那样的说法很正常,他将力图给大家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来认识中国。
出处:苏轼 《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和而不同”
李克强18日在金融城发表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发言中,他与听众分享了东西方文明对“和谐”的理解。他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和而不同’,但‘和为贵’的理念,与欧洲同时代先哲提出的‘和谐产生正义与善’的思想不谋而合。东西方文明虽然源头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珍贵。”
出处: 《论语·学而》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
解释: 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孔子认为,过去的明君圣王,在调正人和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能使人们之间能够根据礼的要求,作到和谐。
4、“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李克强18日在金融城发表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其间,李克强谈到了中英两国的发展底蕴和前景,他分别引用了英国诗人雪莱和中国文学家苏东坡的话,期待中英双方抓住机遇,求新求变。他说:“英国和中国都是伟大的国家,都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各自的辉煌,更有顺应时代大潮、求新求变的执着追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不能创造时势,但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机遇,机遇就在我们面前。’中国文学家苏东坡说:‘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可见时机的宝贵。”
出处:苏轼文《代侯公说项羽辞》中有言:“臣闻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解读:把这两句话翻译成白话,意思是“遇到了它而不该放弃的是时运,踏了进去而不该错失的是机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李克强18日在金融城发表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演讲中引用孔子的话,阐明中国人对和平的热爱。他说:“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把它称为银律、中国人可是奉为金律,就是它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民族血脉,成为中国人基本的处世之道,中国人没有扩张的基因,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同样,他也引用了英国前任首相丘吉尔的话——“历史蕴藏着一切智慧,不学习历史注定要重蹈覆辙”,主张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推进国际和平,维护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出处:《论语》。
解读: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
------------------------
-------------------------
欢迎添加微信
1、【如意石】易经微信服务号
微信号:ruyishiyijing
快速关注,请点击标题下面的“易经大讲堂”
微信号:yijingdajiangtang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