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国不少地区风和日丽,艳阳高照。虽然,我们大家还都老老实实在家里抗疫,但隔离的了病毒,却无法隔离窗外盎然的春意。转眼之间,正月已经悄然离去,农历二月与春天一同到来。伴随着灿烂的阳光和暖人的温度,将我们沉寂一冬的肢体渐渐唤醒。
农历二月二日,我国不少地区过“龙抬头”。这一天也叫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为什么二月会有这样的节日呢在我国古代,农业是绝大多数人从事的行业。每年冬季,收获后的田野在寒风下重归平静,人们也便进入了农闲的休息时间。而每年春季,当原野之上再现绿色,人们也在暖暖的春意下活动活动筋骨,扛起自家的农具,在各自土地上如同千百年来那样,播种下对于春天和生活的希望。
早在唐代,二月便有了官方制定的“中和节”,只不过当时人们过“二月朔”,也就是二月初一。《唐书》中记载,唐德宗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有些不合理。重臣李泌便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中和节”当日,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官员放假一日,以示重视。
李泌:对,就是我建议的。
到了宋代,节日移到了二月二。到了元代,二月二又有了新称呼叫做“龙抬头”。元代《析津志辑佚》中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似乎一切,都要应景的与“龙”相关。
这就与我国古时候的星象有关了。传统星象将天空中的群星分为二十八宿。其中,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在提空中组成的图案像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因此被称为青龙星宿。每年仲春的卯月(二月)初,被称为“龙角”的东宫七宿的第一宿就会出现于地平线上。这便是“龙”要“抬头”了。
另一方面,在我国,“龙”不但指代东方的星宿,它还代表着不少神奇的象征,有着不少吉祥的寓意。《易经》中就有不少地方提到了龙,认为龙是吉祥而奋发向上的神兽。它遨游于天地之间,腾云驾雾,威力无穷!而龙飞过天空时,往往会带来隆隆的雷声。伴随着雷声的雨水,一次又一次滋润着华夏文明的土地。
律书曰:“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二月的月建为卯。“卯”是十二地支之一,本意是植物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样子。卯在五行中属木,卦象为震卦。震卦取象为龙,因此二月二这天结合月令,表现了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它已然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随后显露身形。这代表着生机和活力,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生产中,这个意向表现了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也由此开始。
由此仲春二月,人们一改过年时的慵懒,整顿精神开始新的生活。尤其“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各种习俗,也便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这正如民谚里说的那样:
二月二日头抬头,万物复苏雨似油。
年年角宿光明亮,岁岁如意大丰收。
你的家乡,“二月二”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呢?欢迎留言给我们,宅在家里一起聊聊故乡的二月二吧~
往期回顾
新课来袭 | 万紫千红总是春,中观新课随你选
作者:清许
编辑:清许
审稿:亦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描二维码下载易先生App
海量学习资源等着你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课程详情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