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涛(中医医师)

武汉病毒性肺炎属于温病范畴。中医能治温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我的建议是,可按风温治疗。


    我在南宁,目前我没有诊治过此类病例,只能就媒体所提供的症状来分析病毒性肺炎,若有不正确之处,请读者见谅。不管如何,我认为,每一位医生都有责任维护大家的健康。我是中医人,我当然不能例外。
一、病因分析
     钟南山院士从西医的角度谈武汉病毒性肺炎,他认为:这是一个新型的冠状病毒。这次病毒引起的一些症状,跟以前SARS有些相似。其源头是什么动物,目前尚不清楚。只是从各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是来自一个野生动物可能性比较大。
我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武汉病毒性肺炎的病因与病机:
一则,风温
    从中医解读武汉的这次病毒性肺炎,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风温(冬温),一个很普通的温病类型,完全可以按风温来预防和治疗。
分析风温的特点:
一则,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发于春或冬季,发于冬季者又称冬温;
二则,起病急骤;
三则,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等症;
四则,若治疗不得力,会出现高热、神昏等热陷心包症状。
    这些特点与媒体上报道的病人症状基本上一一对应。
二则,天之虚叠加于人之虚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也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发时期。从中医来分析,之所以会发作传染病,根本原因是天之虚叠加于人之虚。
    现仍是己亥年(要到立春才变成庚子年),大运为土运不及,客气为少阳相火,相火加临于寒水,
    客气为火,往往会造成暖冬,暖冬造成热性病邪肆虐,这是天之虚;人受暖冬影响,阳气不能闭藏,相火外泄,虚阳外越,导致正气内虚,体质下降,这是人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导致传染病发作。
     有人说,目前科学家还在找病毒性肺炎的病因,以对症下药,中医也是需要找到病因的,难道不是吗?
      的确,中医治病离不开病因,但中医所要找的病因与西医完全不同。西医找的是传染源,是某种动物,而中医则找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西医关注的是冠状病毒,而中医关注的是天地气机,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的健康与生命都是受天地规律影响的。病邪之所以流行,源于天地气机变化异常。
    事实上,天地五运六气影响人的生命与健康,这已经被数千年的中医临床所证实。中医不但能靠五运六气理论治疗疫病,而且,还可以提前预测疫病。按运气理论,中医早已找到了病因。2019年底至今,全国多处流感高发,与此时的客气为少阳相火有着必然的关系。武汉的病毒性肺炎也与此相关。
    要产生传染性强的疫病,需满足几个条件:一则,天之虚。
    比如2003与2009年,皆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阴君火。
    2003年火运不及,火少水旺而寒,寒+寒湿+二之气双君火,产生非典;
    2009年土运不及,土不制水而水寒,寒+寒湿+二之气双君火,产生甲型H1N1;

二则,人之虚。主要是正气不足
    武汉这次病毒性肺炎的发,也不离于此。
二、如何预防?
    积极预防远胜于治疗。既然疫苗没有出来,那就通过中医来预防。如何预防近期武汉的病毒性肺炎呢?我的建议是:以养正为原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使正气健旺,则邪不能侵。《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是这个道理。
养正的方法很多:
一则,锻炼身体,宣畅阳气;
二则,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冬则保暖,勿伤于寒;
三则,避免过度消耗正气,包括熬夜、劳累、过度房事、思虑过度、过食肥甘厚腻、大汗淋漓等等,这段时间一定要调节生活起居饮食,使身正;
四则,调畅情绪心理,远离怨恨恼怒烦五毒,使心正。养正要内求,而不是依赖医疗;
五则,重视生活与环境卫生;

做好防护,减少公共场所聚集

六则,不要恐慌,恐慌是负面情绪,会伤损正气,导致体质下降,反而更容易感染。
网上流传着一些药方,我看了,认为有些有所不足。我的观点是,预防药方的设计要兼顾几个方面:
一则,扶正是预防疫病的关键,预防不是治病,因此不能滥用寒凉而伤阳;
二则,当考虑今时五运六气的因素,特别是大运土运不及,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少阳相火;
三则,兼顾目前的气候特点,主要是暖冬,阳气拔根,疏泄过度,导致正虚;
四则,结合病毒性肺炎的症状和病机,以邪伤肺卫为主。
我设计一个预防病毒性肺炎的药方:
柴胡10克,黄芩6克,姜半夏10克,白术10克,党参15,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三片,大枣20克(切开),炙甘草6克,芦根30克,乌梅10克,水煎服,日一剂。小儿减半剂量。当然,此方只供交流参考,不建议读者滥用。
分析:
一则,用小柴胡汤调和少阳枢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同时兼顾了司天和在泉的木火因素;
二则,用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预防外感,非调和营卫不可,桂枝汤可为对证之方。且小柴胡汤合桂枝汤,皆能补脾益气,以合己亥年大运的土运不及;
三则,用乌梅、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兼收敛浮火,使阳气归根,以缓解暖冬对人的危害,兼可以扶正。配合桂枝合甘草,辛甘化阳。这样可以阴阳兼补;
四则,用芦根,其味甘而性寒,归肺经、胃二经。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且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利咽喉而治咽喉肿痛诸症。
    有人建议用银翘解毒丸、莲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性肺炎。我的观点是:暂时没有病,也就没有热毒,滥用寒凉清火解毒有些说不过去。况且,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上明确地说: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我们现在谈预防,不是谈治疗,那就要认定正气,孜汲扶正,以正为本。等到出现症状了,再可考虑用清热解毒的思路。这个理念请读者思考。
    再者,人与人的体质不同,脏腑气血平衡程度有异,建议在当地请专家面诊,特别是诊脉后再处方,才更有预防效果。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临床上观察到,不少人兼有湿热,需考虑加强健脾化湿除热。若有湿热,当考虑健脾化湿,需用
四君子汤合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之类药方。
若因暖冬导致虚火上浮,表现为烦躁、失眠、头晕等不适,不妨喝
乌梅固本汤: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者多煮汤代茶饮。
或者,可单独用
乌梅一枚,含住半小时许,
亦能借乌梅之酸以收敛浮火,有助于阳气归根。日一两次。亦可用
乌梅白糖汤,只用乌梅20克,白糖30克,煎水代茶饮,
亦甚有疗效,此方味道甚好,人人都可接受。
冬三月,阳气闭藏,当勿扰乎阳。由此说,今时要想预防病毒性肺炎,重在闭藏阳气,引火归根,使正气内守,则邪不能侵。推之,预防任何疫病,都当以养正为本,使人体阳气健旺是关键。
按中医理论,冬天寒冷,人的阳气就会自动闭藏。阳气闭藏,即为阳根,是来年春天阳气生发的根本。若整个冬天都温暖如春,则阳气不能闭藏,阳根下拔。若冬天过度温暖,当时就可能发作温病。否则,至春天阳气生发,木火疏泄过度亦成温病。按以上分析,武汉的病毒性肺炎源于暖冬,且是过度温暖,导致冬天即发作温病。而我们养生,就当按暖冬来思考。
三、如何治疗?
一则,症状分析
   武汉病毒性肺炎仍在流行,病人的首发症状大多为发热、咳嗽或胸闷、呼吸困难。
    我从症状来分析,判断这是风温,也叫冬温。其病初起邪犯肺卫,出现以上诸症。其病情发展有两种情况,一则顺传至气分,继续高烧;二则逆传心包,闭阻心窍,导致神昏休克等危证。建议按风温辨证施治。
   风温的最初证型是邪袭肺卫,然后才会肺热炽盛。早期病变的重心在肺经,当以辛凉解表,清泄肺热为治疗原则。汤药上可考虑用银翘散为主加减变化,若高热则加白虎汤。
    至肺热炽盛阶段,则需考虑用麻杏石甘汤配合千金苇茎汤,
    特别是当热邪较重,高烧不退时,可考虑重用生石膏,不妨参考清代温病家余师愚用生石膏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二则,为什么会死亡?
    为什么病毒性肺炎会导致死亡?从中医来分析,因为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抗邪无力,邪气自外而入,深入少阴,心阳暴脱而亡。
    由此说,治疗病毒性肺炎,养正是关键。任何治疗手段都不能以伤损正气为代价,否则,就可能造成正虚而邪盛。正不胜邪,则病情容易恶化。
四、关于武汉病毒性肺炎的担心
   有人担心,这次的病毒性肺炎是不是“非典(SARS)”再现。据媒体报道说:武汉新型病毒与SARS有73%相似,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相似度达80%;武汉肺炎与非典相似性高达90%。
    其实,从中医来分析,武汉新型病毒绝对不是SARS。按五运六气理论,烈性传染病源于天地气机的剧烈变化,今时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因为客主加临造成暖冬,因此而出现温病,但其偏性并不大。也就是说,今时武汉的病毒性肺炎不会造成象非典一样的死亡例数。
    因为暖冬造成疫病环境。而大寒节气是天地之间运气变化的节点,
 五、中医最能治温病
     传染病发,用西医还是用中医?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当然用西医。中医哪里会治传染病?却不知,中医擅长治疗传染病,而且,中医能救命。但总有些人排斥中医,即使中医能实实在在地取得疗效。
    事实上,历代中医大家都曾有过用中医治疗温病(又称温疫,或疫病,今时称为传染病)的经验。并且,这个经验都传承了下来。比如,明清时代温病流行,就产生了温病学派,其中有十数位了不起的温病学家,他们用中医防治温病,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以下且就近百年来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医案,试举数例,以见中医的神奇。
    1956丙申年,石家庄爆发了流行乙型脑炎,西医控制不住,疫情越来越重。中医诊治,大见奇效,治愈率高达90%以上,疗效远超世界水平,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
    1957丁酉年,北京也开始流行乙型脑炎。西医还是不行,还是要求诸中医。蒲辅周蒲老出手,从当地的气象和当年的五运六气出发,考虑到北京多年阴雨连绵,湿热交蒸,属湿温(不同于暑温)。改用白虎加苍术汤、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中药方剂化裁,以芳香化湿和通阳利湿的中医思路进行治疗,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国医大师邓铁涛针对暑热伏湿之证,同样用中药对证施治,疗效亦达90%,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同样挽救了上万人的生命,且完全无后遗症。
    2003年非典爆发。北京用的是西医,但死亡率非常高,人心惶惶。而广州在邓铁涛老中医的指导下,用中医来治疗非典,死亡率即降成零。有资料显示:当时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74例SARS病人。用中医治疗,达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后遗症的效果,且平均退烧时间3天,平均住院时间9天。北京最后不得已,使用超大剂量激素才勉强治愈了患者。但患者康复后导致股骨头坏死,后遗症甚大。
六、关于中医治疗疫病的思考
    有人疑惑:病毒感染,中医治不了吧?我的观点是:病毒感染,首选中医。理由是:病毒本来无所不在,病毒之所以造成疾病,关键是人体正气变虚。也就是说,正气为本,病毒为标。中医重视正气,只要正气存内,则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统统都可祛除。盯住病毒,是心向外求;关注正气,是心向内求。凡是内求的,方属高明。
    西医眼里只有病毒,认为这是以前未见过的新型病毒,治疗非要找到传染源不可,还得重新研究疫苗,这未免太慢了。而中医早已有了两千多年的治疗温疫的经验,建国之后中医曾经在多次疫病中发挥巨大作用,包括2003年的非典,为什么不能让中医在武汉的病毒性肺炎暴发中继续发挥作用呢?
    中医不需要找到传染源,也不需要明确传播途径,根据五运六气的特点,结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辨证施治即可。
七、用针灸来防治传染病
我们可以通过经络变化来了解传染病(温病)。当然也可以通过针灸来调节经络虚实,从而为防治传染病提供帮助。为什么呢?
一则,天有经络,应之于人,亦有经络。十二经络是天人相应的途径,而且最直接,最快速。“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在经络上体现地淋漓尽致。临床上我也观察到,天地运气变化,人群的经络即见虚实变化。人体的经络最敏感,反应最快,当天地气机一动,经络即跟着动,经络的变化,远远早于指标和疾病。
二则,若多数人的相同经络出现反常,往往意味着超常的运气影响已经到来,大疫在即;

三则,十二经络与五脏六腑相应,诊查经络虚实可以帮助脏腑定位和定性,并能提供治疗的方向。

由此说,通过经络检查即可提前预知天地运气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可以用来预防温病。
针灸方面,可针刺鱼际和尺泽,能泻肺火,平衡肺经气血。另外,可用艾灸以扶正。可灸足三里或太白(皆属土经土穴,能补己亥年大运之土运不及,兼可健脾化湿,扶助正气)、大椎(鼓舞督脉阳气,加强固表卫外之功)。
八、忌口很重要
    有人问,患了流感不能吃什么?有某专家认为,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和吃东西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需要忌口。
    从中医来分析,患流感后一定要忌口。特别是要忌煎炸、烧烤、油腻、粘滑、生冷、辣椒、牛奶、鸡蛋等物,以免碍滞脾胃,伤损脾阳,导致正气变虚。正气为本,病邪为标。患流感要想早日康复,忌口非常重要。


武汉的病毒性肺炎亦当做如此想。忌口决定着正气的旺衰,而是正气的旺衰决定着预防和治疗的效果。所以说,忌口非常非常重要。
小结
     我是一名中医人,学习并实践了近三十年中医。临床上我观察到,中医治病的疗效非常高,经常令我感到不可思议。我坚定地认为,中医是世界上最高明的医学体系。中医是华夏先祖传承给我们的大智慧,中医最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体质和血脉。况且,中医内涵天地之道,中医最能治病,最有疗效。我们中国人若有了健康问题,应该首选中医。
    有人说,有些人不懂中医却拼命攻击中医,你理会他们干什么?我却认为,中医是正能量,正能量应该弘扬出去。那些排斥并攻击中医的人可能还年轻,还没有感受到中医理论对于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还在盲目地崇拜着现代医学理念。我致力于推广中医,我愿意帮助每一位读者,不管您喜欢中医,还是排斥中医。要知道,选择中医,选择的不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态度。
     由于受天地五运六气影响,疫病(包括流感等各种传染病)总会时不时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疫苗的研发永远也跟不上天地气机变化的节奏,我们只能选择中医,用中医去预测,去预防,去养生,去康复。


另外,一位易友说:

易经角度分析一下此次疫情,增加我们战胜病毒的信心:

1、关于庚子年。虽然已过大年初一,但我们现在理论上还是己亥猪年,因为真正的庚子年要等立春之后才到,立春时间为2020年2月4日17时3分12秒。现阶段恰为猪与鼠的交接,在十二生肖中,猪是最静的,鼠是最动的,交接过程中的不和谐在所难免。同时,此次交接不同于其他生肖的交接,乃为大循环、大交接,是12年一次甚至60年一次的交接,阴阳平衡短时会被打破实属正常。等到交接完毕,也就是立春之后,鼠归正位,一切将回归自然。

2、关于生肖鼠。鼠迫不及待的交接,其实并不能埋怨鼠太着急,这也是客观规律。在十二生肖中,有个奇怪的现象,只有鼠对应的时辰跨两天,也就是说“子时”为头一天晚上23点到第二天的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都为子时。

3、关于火神山和雷神山。武汉当地并没有这两座山,两座应急医院分别取名火神山和雷神山,很明显有易学高人指点,也体现了官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从五行角度来讲,肺为金,肺病为邪金,金怕火克,取名火神,很明显寓意是用火来克制邪金。雷神也是如此,雷为电、也为火,雷又为震卦,震卦五行为木可生火,雷神助力火神,双管齐下,克制瘟神。不仅如此,火神山、雷神山,包括北京抗非典时的小汤山,后面都有一个山字,山为艮卦,艮为止,为停,很明显就是止住传染之意。更为玄妙的是,官方报道医院将于2月3日竣工,恰巧为立春的前一天。医院建成之日便为疫情遏制之时。

4、关于钟南山。钟南山注定成为此次疫情克制的最大功臣。南,火也;山,止也。钟南山和火神山、雷神山配合到了极致,天上之“雷”、地上之“火”和人间之“钟南山”,彰显了天地人三才合一,三座大山将彻底阻止疫情。

5、关于病毒源。现在公认为野生动物,那么是何动物呢?我认为和“鼠”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是说一定就是老鼠,但包含有“鼠”的信息。我更倾向于蝙蝠,蝙蝠的俗名为“檐老鼠”,更关键的是,在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福”字的谐音,这个“福”字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春节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贴“福”字,“蝠”也到了,真的有点暗合啊。

6、关于时局。虽然局势将成,大吉大利,但佩戴口罩是必须的,少出门也是正确的,依象而言,佩戴口罩就是少说话,少造口业,少出门就是少造身业,这样福报才会累积。因此我们不能信谣传谣造谣,要听党话跟党走。另,我们还不能恐慌,因为心神不定,百毒才会趁虚而入。这又是另外一个复杂命题了,不再赘述。过年放炮贴对联都是红的,就是把年敢走,年就是一个鬼,所以现在过年不叫放炮了,鬼也就成灾了,农村为什么放炮什么事情都没有了,这个不是迷信也是科学,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可以上网查什么叫年。

随感记之。2020-01-2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势汹汹。截至1月25日23时左右,国家卫健委收到国内25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确诊1377例,疑似1983例,报告死亡病例累计41例,治愈39 例。


新型冠状病毒与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病毒是同属一个家族的冠状病毒,但属于不同的亚群分支。巧合的是,其发生时间也都在冬末春初。


很多人对SARS并不陌生,但是十七年前,SARS病毒和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一样,是一种新型的、从未见过的病毒。


“非典”在2002年冬天悄然出现,在2003年春天爆发,传染性强、传播快、死亡率高。随着感染者的流动,它蔓延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发现“真凶”的过程中,果子狸一度成为首要“疑凶”。


研究者确认,果子狸的确是将SARS病毒传播给人类的直接源头。但是,直接源头并不等于根本源头,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直到2013年,央视发布新闻称: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不是当初以为的果子狸,而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蝠”的动物。


人类花了十年,才真正确认了SARS的自然宿主。


据央视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出,从流行病学调查的话,新型冠状病毒或是野生动物传染给了人类,像竹鼠、獾等,但并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一种。

 


为什么武汉会出现病毒性肺炎?



为什么今年冬天武汉会出现病毒性肺炎?


从中医来分析,病毒性肺炎属于温病范畴。


2019年底至2020年初,正逢己亥年六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相火加临寒水,导致暖冬。冬天当冷而不冷,阳气当藏而不藏,温度升高,木火升浮,阳气拔根,造成木气疏泄过度,即成温病。


对此,民国大医彭子益论述地非常清楚,他认为,“温病乃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也就是说,冬天寒冷,阳气封藏,即成阳根。若冬天不冷,阳气不能封藏,阳根就会外泄而化热。若阳气外泄偏盛,在冬季即会发作为冬温;若阳气外泄不盛,冬天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但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则阳根摇动,木气失根,也将会发作温病。


武汉今年冬天为暖冬,阳气封藏无力,阳根外泄。且2019年为己亥年,大运为土运不及,土本能伏火,土虚则伏火无力,火气容易外泄。且武汉在长江边上,冬天当寒而反温,则水化为湿,湿邪弥漫,其性粘腻,最伤肺阳。


一方面,冬伤于藏,导致木气过度疏泄;


另一方面,相火当令,火灼肺金,肺因此而受病。


病毒性肺炎的症状以发热、精神疲倦、咳嗽最为常见,其中所有病人均出现发热症状,与五运六气极有相关性。


中医药治愈北京首例肺炎确诊患者



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微博报道,北京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痊愈出院,赶在大年三十与家人团聚,共度春节。


据北京地坛医院有关专家介绍,该女患者于1月8日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经疾控中心检测、专家会诊,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并于1月13日转入北京地坛医院接受中医药治疗。中医专家辨证为热在卫气,疫毒伤肺,予以清热宣肺方法治疗,症状逐渐好转,体温很快恢复正常,连续监测呼吸道分泌物病毒核酸阴性,符合国家制定的出院标准。


这是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首例痊愈患者,也是主要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患者,中医药辨证论治,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据悉,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带领中医药行业积极应对,第一时间制定工作方案,成立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专家组第一时间收集疾病临床特点,分析证候,确定此次疫情致病特点为“湿、热、毒、淤”,据此制定了中医治疗方案,于1月23日正式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并快速用于临床。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联合指派,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于1月21日中午抵达武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参与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中。


目前两位专家已经返京。健康报记者王宁电话采访了刘清泉院长。


值得说明的是,2003年北京爆发非典时,刘清泉医生第一个进入疫区。他带领医护人员抢救患者、自治自救并协同专家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预案,最终为控制非典疫情蔓延做出巨大贡献。


以下内容根据刘清泉院长采访录音整理:


1. 中医治疗方案如何形成的?


中医诊疗疾病讲究“望闻问切”,尤其是突发新发疾病更是如此,我们过去到现场认识病人的真实的临床表现,发病过程,收集相关信息,确立疾病的病因的属性病机的特点,根据病机具体分析,才能辨证论治。


1月21日中午到达武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协调下直接去了金银潭医院,住院病人比较多,也感觉到相关综合医院的应对还处于不是特别顺畅的状态。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我们对患者发病情况、发病时的症状情况以及病情演变、舌苔和脉象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诊察。一下午,大致会诊了60多位病人,包括住在ICU的危重症病人和普通病房的轻症患者。


基于此,我们随后与武汉市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武汉金银潭医院中医科专家等组成的湖北省专家组的6位专家,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属性、病位、病机演变特点等进行探讨,还结合武汉协和医院中医科其他专家的治疗经验和意见,到晚上8:00多完成了一个基本框架,提交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的专家组再进行讨论和分析制定了初步方案。这就是1月23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的雏形。


同时,我们还对金银潭医院的患者进行了分类,按照轻重分类,研究了两个处方用于病人的治疗,并为医务人员开了一个具有提高自身正气的代茶饮处方,交予院方开始临床使用。


1月22日上午,我们到武汉市中医院会诊一例确诊的危重病患者,分析了中医药治疗的阶段效果,并为进一步抢救制定了中西医方案,查看了呼吸科住院的疑似病例,为疑似病例研究了治疗方案。当天下午,又分别到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湖北省中医医院等查看患者,并指定了治疗方案,病人的基本状况与传染病医院是一致的。因为中医院在中药使用更为便捷,在我们来之前,患者用上了所在医院的院内制剂。从基本情况看,中药对于病人病情的稳定、退烧等还是有效果和优势的。


昨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与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主任苗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已经奔赴武汉第一线。后续北京一些大的中医院还将派专家医疗队进行支援。接下来,中医治疗方案还将根据全国各地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整。我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的范畴,其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致病,核心病机是不会变。


2. 患者的表现及核心病机


通过问诊及当地专家介绍,患者有以发热前来就诊的,但体温不高,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发热症状,而更多的表现为乏力、倦怠、食欲不好,甚至出现一些恶心、胸闷、脘痞、大便溏泻等症状;绝大部分患者都有咽干、咽痛的表现,有些病人还伴随干咳无痰。这个过程一般持续5~7天,期间患者不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多在37℃多一点,很少超过38.5℃。


如果这个时期,患者体温持续在37℃~38℃,六七天以后,经过治疗,患者一般会逐渐会进入恢复期。但如果这个时期的两三天内,患者突然体温达到39℃以上,病情往往一下子就还会进入危重症状态,喘憋气急,氧合很差,肺部CT检查有大量的渗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但总的呈厚腻苔。我们了解到武汉的气候状态,一个是阴雨,一个是湿冷。尽管较以往冬天,温度偏高一些,但没有阳光。


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我们判断其病因属性以“湿”为主,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阳明腑实,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目前因为各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是武汉输入性病例,所以病人的病因属性和病机特点不会有太大变化。


如果会有一些轻微的差异,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与热结合而成湿热,与寒结合形成寒湿,与燥结合而成燥湿……但总归 “湿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核心。


所以,我们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就考虑早期如何化湿,以防湿邪郁闭以后化热,进入阳明,腑实不通,会加重肺气的郁闭。因为阳明属于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样肺的症状就会更加严重。阳明腑实证重了以后,湿就极易化成湿毒,湿、热、毒、瘀合并,就容易出现热深厥深,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我们看到的一些用上了呼吸机、用上了ECMO的危重患者,往往表现为胸腹灼热、手足冷,处于脓毒症休克的状态。所以,早期正确、及时地化湿,然后通腑泄浊,是治疗这个病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用麻杏薏甘汤、升降散、达原饮、厚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银翘散等方剂为基本方,拟定了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案。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医生适当调整一下药味和剂量,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反应吃完药后,身体轻松了,乏力减轻了,胸憋减轻了,食欲也开始好转,体温开始逐渐下降。目前,也有针对重症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重症病人有的是以高热(邪毒闭肺)为主,有的人是以内闭外脱为主,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用药。


在回京前,我又随国家卫健委指派的相关专家去安徽省进行督察,在合肥传染医院查看了安徽的3例病人,其证候与武汉的病人基本一致。我建议将安徽传染病医院收治的病人尽早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结合患者情况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开了处方。


3. 医生用药应该注意什么?


近年来,不管是流感,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一些传染病,“湿邪”这么严重的特点,神术散、达原饮、藿香正气、甘露消毒丹等这一类方子更是很少用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于“湿瘟”范畴,病程缠绵,它不像风热夹湿,湿邪一除热自清,患者比较容易痊愈。湿邪缠绵,如油裹面,所以,中医同道在选方用药时尤其需要谨慎,将本病的“湿毒化热”与“热毒夹湿”区别开,不要出现方向上的错误,它们的用药思路截然不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毒”为主,并不是热毒夹湿。热毒夹湿证,用清热解毒加祛湿之法即可。热毒一清,湿自然就没了。对于湿毒化热、湿毒蕴热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清热解毒,过早用上寒凉药物,必然会导致湿邪加重,会出现“冰伏”,反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本病应该化湿为主,芳香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这是我们治疗的核心。湿一化,郁热就散,毒也就没有了,症状自然就慢慢消失。


从中医来分析,应该如何预防?



面对疫情,作为普通百姓应注意戴口罩、勤洗手;穿衣保暖,预防感冒;清淡饮食,固护脾胃;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


除了这些基本的对应方式,从中医预防疫情角度,还能做些什么呢?


现代医学东渐以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是以中医的方式应对历史上的一次次瘟疫,也形成了一套中医理法关于瘟疫的认知。


中医将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这类病邪统称为“疠气”,也称之为“疠毒”。中国自古有很多应对预防瘟疫的方法。


我们常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中还有一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人体正气虚的时候,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病邪就容易入侵。所以面对疫情我们能做的,最根本的还是扶助正气,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无论是SARS,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均以“瘟疫”命名之。说到瘟疫,就不能不提明代医家吴有性。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人。他是一位民间医生,生活于明末战乱大疫之年,在继承前人温病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卓见,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24年)撰成《瘟疫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将瘟疫的源头归结为“戾气”。在细菌及其它致病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约200年,他通过在疫区亲身观察和诊病施药,结合前人经验,对疫病的主要特点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述:“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突破了前人“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观点);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不同种类的“戾气”会选择性地侵犯某些生物种群或人的特定器官,造成特异性疾病;人类的疫情和禽兽的瘟疫,致病各有特异,“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他还认为:疫病侵袭人体,与正气胜衰、病邪毒力强弱有关。


临床上我们观察到,正气健旺之人很少会得温病,为什么呢?《内经》明确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为本,邪为标。


正气健旺之人,邪气不能干扰,因此而不会生病。而体虚之人,因为中气不足,其疏泄易于偏盛,木火升浮,容易得温病。而且,临床上可见,患了温病的人,其脉象往往模糊躁急,这都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之象。


由此说,养正才是预防温病的关键。关于养正,可参考《内经》的观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千万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因为这些行为都会伤正。正气一伤,正不胜邪,则邪气易袭,温病易作。


谈到新型冠状病毒,有的人会恐慌,或因此失眠,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情绪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反不利于养“正气”,不利于提高“免疫力”。此外,还应该注意别太劳累,不要熬夜,适当运动,保持好的饮食习惯,节欲养生,增强自身免疫力。


中医如何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最近的疫病引起大家的恐慌和讨论,其中一个焦点就是中医对这样的新病毒能不能有治疗的效果?如果我们摆事实,当年非典时中医的介入已经证明了,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高效,且没有激素治疗的后遗症。大家可以去网上关注一下相关资料。如果用讲道理的方式来理解,我们的传统医学,尤其是经方中医,在对付瘟疫上积累了大量的理法和经验,护佑了我们这个种族几千年的绵延不绝,是唯一文明没有断绝的文明古国。赫赫医案,煌煌巨著,历代数不胜数,其中尤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以医圣所传的经方医学来治疗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当代也有大量的案例。


经方中医之本旨是治理人体的能量、环境和排病渠道,而非某药治某病,所以没有新旧病毒之说。这次的疫病的死亡率目前公布的数据是不到百分之十,可见在没有有效西药的前提下,靠自身的抗病能力多数情况下都能自愈。问中医能不能治,要先问人体自己对这个病有没有办法。中医之本质是治理人体的环境,从人体状态来说,是将反常的状态调整回正常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是加大自身的抗病和排病力量。人体自身若有办法,以治理人体为目标的中医自然就大有作为。西医说难治,是因为西医治的是病毒,出现新的病毒,而无新是药物,自然是难治;中医说可治,是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体,人体如果本身就有对付之机制,我们襄助人体一把,自然就更有胜算。


总之,古方能否治今病,在今天,既有非典之先验,亦有理传承几千年的完整的中医临证理法为依据。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菌、病毒理论,却可以治疗传染性疾病,尤其在应对病毒性传染病时,有突出的治疗效果。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路:传染病的发生是细菌、病毒,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的重心,在于调整和改变人体的“内环境”,使细菌和病毒失去生存的条件而“自灭”。


我国古代医家刘完素、吴瑭、叶天士等也都对中医温病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他们的诊疗方法,在今天仍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曾在其论文《论中医诊治非典》中说:“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温病的发生是因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正气不足以拒邪所致。故中医的治疗不单与病毒对抗……‘非典’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中医治疗分早期、中期、极期、恢复期辨证选方用药。”


河北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教授曾在《回顾SARS,中医药收获了什么?》一文中说:“在全国内地5326例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确诊病例累积总数达3104例。每一个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都有详细的流调资料;中医药在何时应用,效果如何都有详细的记录,是一个可信而难忘的真实历史过程。”


小编听说身边很多人,最近都在囤一些板蓝根颗粒(主要成分为板蓝根)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振华博士说:“这种做法有点盲目。只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表现为热毒型,患者服用板蓝根或清热解毒类药物才会缓解病情;对于未感染人群来说,如果有内热体质倾向,使用板蓝根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否则会适得其反。因为板蓝根味苦、性寒,对于没有内热者,服用板蓝根反而会损伤阳气,降低机体抵抗力,或给病邪有可乘之机。”


无论是SARS,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发病都有一定的特异性,根据特异表现来总结出病的共性,针对这种共性而进行的治疗,叫做辨病施治。医者需要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感染患者有没有一个共性的中医证型表现,是集中在热毒型还是寒湿型?是肺热炽盛或是风热袭肺?是上焦实热还是湿热壅肺?抑或是其他?如果大部分患者都表现为某一种类型,可根据辨病施治的原则,制定一个通用可行的方案。


不同患者的体质不同,在辨病的基础上,还需要“病”“证”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方药的运用要灵活,治疗方案既要有普遍意义,又要凸显个体化诊疗,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特色与优势。


道医预防病毒药茶方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的帮助我们控制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瘟疫,延续了泱泱中华血脉。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一定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干预。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当瘟疫肆行的时候就有道家的身影出现,尝百草解瘟疫!体现了道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胸怀!为大家提供几个道家秘传的茶方,可以帮助大家正确有效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这些茶方同样适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笔者在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感冒,咳嗽,哮喘效果较好。


道家茶方一:


武当王泰科道长方:赤小豆 50g,黑豆 50g,绿豆 50g,莲藕 250g,荷叶 10g,豆豉 30g,板蓝根,30g(高烧、口渴、头疼者加:石膏 30g,芦根30g)


以上食材为三人量,煮水代茶饮,一日两次,连服一周。


道家茶方二:


药方:蒲公英7,瓜蒌仁6,独活6,桂枝2,连翘4,黄芪2,桔梗4,当归6(如果咳嗽症状较重或有肺的器质性病,以浙贝代替瓜蒌仁)。


单位是克,这是10天的用量。也就是说,一天的量是:蒲公英0.7克,瓜蒌仁0.6克……。


道家茶方三:


时逢暖冬,天地之间阳气外泄,人在气交之中生活,免不了阳气升浮,阳根下拔。建议可早晚各含一粒乌梅,借乌梅之酸以收敛浮火,使勿妄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温病。


我学习彭子益的思想,摸索出一个乌梅固本汤,能收敛木火,可作为暖冬时节病毒性肺炎流传期间的预防药方。其方组成: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者多煮汤代茶饮。


道家茶方四:


八宝退瘟茶:板蓝根15克,百合15克,高良姜15克,桑叶10克,陈皮30克,杜仲15克,莲子心10克,普洱茶50克。沸水煮成茶饮,一日三饮,睡前加一饮。


道家茶方五:


九真祛瘟茶:柴胡25克,桂枝15克,高良姜15克,红枣9枚,五味子10克,陈皮30克,青竹叶20克,白芍20克,绿茶35克。沸水煮成茶饮,一日五饮,忌食鱼虾。


道家茶方六:


龙须绞股蓝10g、三叶青10g、猫眼草10g、公英根20g、红茶适量。和平时泡茶一样,可以适当放入枸杞或红枣进行调味,煮开后放热水瓶存放,白天渴了就喝,和平时饮水无异。


道家茶方七:


茅苍术20g、广陈皮30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公英根30g、鱼腥草10g、黄冰糖30g、黑茶适量,在壶中沸煮,或在煲汤锅里煮成浓茶,装大水杯待饮,想喝水时便以此茶代饮。


注:以上药茶方仅供临床预防思路参考,需咨询中医医师后方可饮用。


上述七个道家茶方,都是药食同源的草药,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调和人体阴阳二气,有效预防避免各种病毒对人体的侵袭。


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倡议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文件精神,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杜绝公共区域大规模人员聚集可能造成的疫情蔓延风险,道教融媒体平台响应国家防疫部门号召,特做出如下建议:


1、诸位善信春节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务必做好防范措施,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尽快就近前往定点医院检查和治疗。为了别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


2、面对疫情,请大家积极配合政府安排,理性沉着,做好防护;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3、正信正念:遵医嘱、行大道。勤洗手,戴口罩就是行善本身!这是道祖庇佑众生的体现,拒绝洗手,拒绝戴口罩,反过来讲就是不遵循大道。不宣传迷信,不心存侥幸!旗帜鲜明的为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点赞!


出门在外,难免遇苦难,响应政府号召,将防护措施落实下来,将口罩戴起来;即使回归家人身边时,家人也不会被外来的病毒侵害!


让我们记住,勤洗手、戴口罩!不把病毒传染给别人!也不让自己遭受病毒的侵袭,就是对世界最大的慈悲。

图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若侵权,告知我们删除。


本师介绍

野生黄荆子枕头有需要的请点击下面语音了解



其他风水书籍,也可来加微信咨询帮您寻找。双击放大看更清楚:

本院部分吉祥物品(更多各式吉祥物,请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