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市场如火如荼的时候,当大众媒介频频炒作的时候,当艺术展览铺天盖地的时候,人们总是热衷于炒作那些所谓的“名家”与“大师”,因为他们有地位、有头衔、有名声,往往忽略了艺术本身的价值。然而处在孤独状态的艺术家往往因为沉寂艺术而被忽略。
画家的寂寞之道
齐白石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 独坐书斋,幽光烛照,艺术往往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有思想的艺术家,甘于一生的寂寞,笔墨中的精神独处与深入心物的孤寂,方能成就离尘脱俗的画作。
所谓“寂寞是无可奈何之境,最宜人想。所谓天际真人,非漉漉尘埃泥滓中人,所可与言也。”如果说“孤独”是一种主体不愿意拥有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精神的痛苦,那么“独处”就是主体的自主选择,是一种心甘情愿的精神幸福境界。在现实的功利世界中,能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自己的内心艺术世界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种绘画的产生与画家有意保持精神世界纯洁的追求有关,寂寞楼居,澹泊明志,与世俗保持距离,就能让艺术天分在清静无为、超凡脱俗下如甘泉流露。可以说,寂寞思考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所给予观众的,不仅仅是“美”的传达与享受,而且带有几分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动。
当“画”超越“文”与“人”的时候,即是“文人画”告别画坛之时。“得意忘象”、“象外之意”,表明了传统精神性绘画的“用心”所在。“我手写我心”是手中的笔墨与心内的灵光相契的过程。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没有长时间的沉寂是达不到的。而且这种沉寂并非常人的寂寞,他们的沉寂是与常人的疏离,却是与绘画世界的融合。
孤寂的力量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艺术状态与生活状态的合一,艺术创作与内心精神的同一,突显艺术创作的当下意义。当艺术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习惯之后,就会演变成一股水滴石穿般的惊人力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生活化。当许多画家热衷于应酬与炒作的时候,当画坛生态日益浮躁不堪的时候,纯粹的艺术精神与沉寂的艺术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如此,当时代呼唤艺术大家的时候,隐于民间的艺术家们将经受时光的历练,而浮出水面,或许留存历史的并不是当下炙手可热、名如中天的“艺术家”,而是那些默默无闻、却执着耕耘的“隐于市”的“艺术工作者”!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