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她具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国最早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女杰,也是第一个将美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连在一起的革命画家。她的画堪称为革命“史画”。她是孙中山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她以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其同盟会首位女会员和国民党元老的资历,连蒋介石都避其三分。
何香凝
(1878-1972),原名瑞谏,又名谏,笔名双清楼主,广东(今广州市芳村区)南海人。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她还被选为中国美家协会主席。
|打破传统|
何香凝出生在香港一个富裕商人家庭,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炳桓,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何炳桓请来了私塾先生在家里设馆教书。但是,何炳桓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何香凝哭着吵着要去上学,他也不允许。何香凝听到兄弟们的读书声,非常羡慕,就买了书本自学,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哥哥,或叫女仆拿到先生那里去问,她的学问就是从自学开始的。
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母亲给她缠上,她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真可谓缘分巧合,廖仲恺适时登场。
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可是,在19世纪末年,中国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革命画师|
1903年夏天何香凝和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05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9年4月10日,已有两个孩子的何香凝考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专攻绘画。期间,她除跟美术老师端管子川学习绘山水、花卉外,还每星期两次到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家里学绘狮、虎等动物及日本画。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
何香凝全家合影
从1920年代初开始,她向高剑父、陈树人、姚栗若等人学习岭南派画法,一心沉浸在水墨画里,其作品开始渐渐显出中国画“苍劲有力”的气魄。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19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去法国巴黎。
1938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
|艺界泰斗|
晚年的香凝老人是一位在美术界享崇高声誉和地位的绘画大师。
董必武曾在何香凝画的一幅“山水图”上题诗曰“眼观山水形,手写山水神。形神皆毕肖,山水若留真”,称赞其绘山水画的高超技艺,及画作的惟妙惟肖。陈毅也称颂何的画“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富。”邓颖超称赞何香凝:她“不仅是一位女革命家,而且是一位画家,有高超的艺术才能”。
傅抱石 (左一) 潘天寿(左二)观何香凝(右一)作画照片
1960年8月,她以82岁的高龄当选为中国美术协会主席,正是全国美术界对其学术成就与地位的肯定。
| 与世长辞|
1970年5月,何香凝因一次跌倒,又得了肺炎,进入医院治疗。周恩来给予了她无比深切的关怀,亲自去医院看望她。医院也尽全力给她治疗,何香凝转危为安。她精神好的时候,就坐在床上,将画纸夹在画板上画梅。
1972年9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画家何香凝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4岁。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1979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1982年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于广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
何香凝作品欣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