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绿色按钮播放音频

火锅就是锅灶同体的制食工具,通常形体比较小巧,可以放在桌上使用,而且是边加工边吃。

我国典型的火锅名吃有北京的涮羊肉、重庆的麻辣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和广州的海鲜火锅等。

 ·····························


陶器时代

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孝聪先生介绍,火锅使用可以追溯到陶器时代——浙江余姚出土的陶器中,就有锅灶同体的小陶灶,经考古学家鉴定,这就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火锅使用痕迹。

 ·····························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冶炼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青铜器作为当时的主要金属原料,也为火锅文化提供了条件。

北京延庆出土的青铜器中,就曾出现了一种明显的火锅器物,被称为“温鼎”。

这种小青铜鼎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鼎,下面是炉灶。

其中,鼎相当于今天我们常见的锅体,炉灶可以填入煤炭,并且炉壁钻有通气孔。

从整体器物来看,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制食工具了。

 ·····························

汉朝

汉朝时,金属冶炼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铜器为主的器皿制作,其中一种叫作“染炉”,这是“温鼎”的进化产物。

染炉的出现是火锅的一大进步,这种器皿整体分为三层,除了上面的锅体,中间的炉灶,下面还设置了可以收取灰烬的装置。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先生结合史料记载,断定这是一种供单人使用的火锅,其小巧和方便程度,都已经非常完善。

 ·····························

唐宋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火锅文化也受到了积极影响,开始大范围流行。

白居易曾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句,这里的小火炉就是一种陶制的火锅。

当时的火炉仍然分为铜制和陶制,这是由于古人对食物的烹制要求非常高,不同的器皿烹制出的食物味道会有所不同。

 ·····························

清朝

清朝时,火锅文化发展到极致。

由于满族本身就是游牧民族,非常喜欢肉食,火锅的轻巧和制作出的特殊风味,深深吸引了清朝统治者。

尤其是到了冬天,寒冷的北京城急需一种特殊的食物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热量,而火锅的热辣这一特性适应了这种需求,使得火锅文化成为全国性的风尚。

嘉庆皇帝在举行登基大典时,还曾特意用火锅作宴,耗用一千六百五十只火锅,创造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锅宴。

文章来源:《北大国学课》

转述: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