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您的第一反应就是:开除!或者:我走人!政府和事业部门可能要麻烦一些,但总归有相同的思维特征,就是对着干。
对着干是对立思维。西方哲学讲对立统一,通过血与火的较量,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来强求一致。如果我们这样想,那是受了毒害。
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讲究仇必和而解,这是东西方的思维理路差异。但在回答标题之前,我们先须破题,做如下的分析:
一、“合不来”的各种理由
“合不来”,即不能很好地合作与配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立和反对,不合作不配合,体现出态度;另一种是不能“很好地”合作与配合,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在做出“合不来怎么办”的解答之前,我们先须知晓有这两种情况。
在一起做事谓之合作。合作仅仅用来表述一种双方共事的状态,表述事实上已达成的契约关系。譬如大家在一个单位里办公,已经构成上下级关系,那就已经在“合作”了。而愿意配合与否,则体现出一种意愿。合作在前,配合与否在后。
合作的类型或曰方式有三:同一、互补与互黜。同一是彼此完全一致,谈不上配合;互补是相互补充,是真正的配合;互黜是敌对,是对抗,当然不存在配合。
能合作,未必就能配合,更未必能实现配合得好的效果。
所以,说“合不来”,其实已经隐含了“在合作”的事实前提,只是说配不配合得来,配不配合得好罢了。配合得来是彼此认同,强调的是意愿,配合得好是强调效果。意愿是主观的,跟人的性格、个性、价值取向有关;效果是客观的,跟人的能力、物质条件等等有关。意愿上愿不愿意配合,也会影响到配合的效果。
既然“合不来”一词里有这么多讲究,那么对问题的解答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一定非要通过斗争的方式,你死我活,搞压制,搞调离。
怎么对待“合不来”的问题,是体现民主的。民主就单位而言是一种氛围,就个人而言,是一种作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心态。
一个人要成为民主的人,就要站到高处想问题,仔细分析,把问题的性质、因由,各方的立场、观点等等都做一番考察,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有客观的看待,最终有民主的对待。
上、下级,都要有民主思维,从是否民主上能看出智慧,武断和对立思维是民主的敌人。佛家讲“转识成慧”,智慧需要知识和见识的垫底。
二、“合不来”是必然的,“合得来”很难
贞观十四年,魏征给唐太宗上疏,里面提到“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君臣之间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
作为有唐一代的大政治家、大史学家,魏征熟谙历史与现实政治,他的观察都是很深刻的。他能发出这番感慨,足见君臣之间的配合问题存在于各个时代,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解决掉的大问题。
君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下级,君臣之间的配合就是上下级的互相配合。合作在配合之先,讲配合,前提必定是双方已经达成了合作关系,形成事实上的契约。
上级与下级,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是个体就有个体独到的思想见解。两种思想见解能否协调好,中间有千万种因素在起作用。这千万种因素,按照不同的“算法”,可以得出千千万万级数级别的排列组合,什么可能性都有。要想在这众多的排列组合中预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可不“自古为难”嘛!
这不是在片面夸大上下级交往的难处,而是从数理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事实。
影响上下级之间合作效果的因素,有“三观”的差距,有地位、利益的不同,有兴趣、知识、文化的差别,等等。这还只是抽象地讲,具体到现实中的某件事上,限制性因素还要多,导致上下级之间总会产生这样那样不同的看法,出现意见的不合。
所以要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百分百合适的人,百分百令自己满意的人不容易,几乎难于上青天。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上级感叹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知心的下属,而下级也常感叹遇不到懂自己、善识人的伯乐。我们看市场上那些招聘启示,一条一条,要求里就体现出用人方对未来下属的希望,而实际的要求要比纸面上列的那几条多得多。
三、上下级都怎么合作?分三种类型
上下级之间的合作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同一、互补与互黜。按照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最终的局面和谐最好。
同一是单一,上下级的意见总是完全一致,下级对上级总是完全拥护,或者上级对下级的意见总是完全赞同。前一种情况下,下级只是个没有独立意志的应声筒,讲起来他的存在只是个皮囊,没有实质意义;后一种情况也不正常,上级没有主见和决定权,实际上成了下级的傀儡。
互补是相互补充。世上的个体事物本不完美,如能相互补充,就可以彼此取长补短,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团队。上下级之间,能力、智力、修养、见解都不一样,如能互补,像刘邦将将韩信将兵,又如魏征进谏唐太宗纳谏,那可以弥补上下级组合的很多内部缺陷。
互黜,或曰排斥,也可以说是对立,水火不容。你要向东,我偏要向西,你说热,我偏说冷,相互拆台,这样的矛盾谁都不希望见。西方哲学讲对立统一,认为事物的发展必须经过一分为二矛盾对立冲突的阶段,然后才能转变成新的统一个体。中国人不这么看,中国人认为和谐是主要的,而且也是绝对的,“仇必和而解”,不是你死我活的那种思维。像太极的阴阳鱼,总是在和谐中交互作用,哪有你死我亡,打破太极的统一体,然后再变一个太极出来的道理?
所以,在同一、互补、互黜三种类型的合作关系中,同一关系中一方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另一方的副本而已,谈不上“合”作;互黜是相互拆台,更不配合;只有互补才是真正的配合,才能和谐。互补才是真正的合作。
同一和互黜不是理想状态下的合作类型,这个道理好理解,原因很浅显,在此我们不费唇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理论上讲起来明明可以互补的君与臣,为什么最终却合不来?
四、上下级能否结成合作的共同体,要看彼此的意愿
合作,不仅仅是在需求市场上找份工作那么简单,尤其在聘用高级人才上,用人方会很挑剔,而人才对用人方的要求也很高。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姜子牙直钩钓鱼,诸葛亮隐居隆中,这不是简单的摆谱,而是人家确实有那块实力。有实力,眼眶子就高,要求就高。
大才求职,眼光很高,在马斯洛的“五个需求”理论之外,还有很多讲究。并不只是领导求贤若渴,你德才兼备,两个人就可以合作了。合作之前,还得先请求见一见,谈一谈。这一谈,就可能谈出不投机。古代是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历史上,舜和许由都是“圣人”,两人在各方面都旗鼓相当,无论是能力还是德行、声望。一开始的时候,尧帝是想让许由来接自己的班的。可是许由没那个意愿,他认为这是一种羞辱,跑到水边去洗耳朵,那意思请你不要污染我的耳目。尧没办法,于是才有了尧舜之间的禅让,否则压根没大舜什么事。
许由逼格高,但他不是装的。
姜太公和伯夷,周文(武)王都去求过他们,让他们出山帮自己做事,结果呢?姜太公乐呵呵受封,当上了齐地的诸侯,伯夷则追求骨气,饿死在首阳山。
这两种不肯合作的情况,原因出在价值观不一致,价值观上合不来,因此达不成合作。三皇五帝的时候,当帝王很辛苦,需要冲锋在前享乐在后,像大禹治水那般,“栉风沐雨,腓无跋胫无毛,三过家门而不入”。许由不愿意拿着自由换负担,乐得隐居,一身清闲。伯夷则属另一种情况,他“义不食周粟”活活饿死,是因为不愿意跟周朝当局合作,对周这个靠武力夺来的政权不认同,他属于政治异见人士。
这就不能合作。没有合作,何谈不上以后的配合?
现代社会,别看依然官本位,还是有好多人不愿意当官,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是对主管上级有意见,有些是权衡利弊得失,不愿意担那份责任,但不管怎么说,我就是不乐意跟你合作。不合作,釜底抽薪,也就没有后来的“合不合得来”了。
五、不能合作的原因很多,但不能说对方道德有问题
我们常说“志同道合”,那是就大的目标、大的原则、大的价值取向而言,不能保证合中就没有离,同中就没有异。现实中矛盾无处不在,大矛盾没有,小矛盾不断。就是这些小矛盾,可能阻碍了合作,妨害了配合。
儒家的圣王时代,尧舜禹汤文武,是想象中的前大同社会,理想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按说该壮有所用、野无遗贤,贤人都出来做事,积极拥护中央,为大同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吧?为什么许由、伯夷他们不肯合作呢?
上面说了,许由喜欢清静,不喜欢管天下闲事;伯夷持政治异见,不认同周朝政权合法性,他们都是在价值取向上与当时的执政之君有歧异。
但是,尧跟许由、周文王、周武王在人文领域同时被归为“圣人”,理想化人格的忠实体现者;伯夷在历史上被归为“贤人”,格局境界仅次于圣人,也是等而次之的理想人格的代表。他们在价值观上是小有歧异的,但从根本上讲起来都是一致的:他们都是有大公德的人,都为天下苍生起念,在“为人民服务”这个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但政治理念不同,所以志同道合中又有志不同道不合。
学理上的说法,就是“志”跟“道”也有层次之别,高低之分。
等到舜当天下的王的时候,皋陶这个“上古四圣”之一就出来辅佐他,而北人无择(名字,上古的名字都很奇怪,不像今天,一般两个字三个字,有名有姓,一目了然)选择了隐居,请他也不出山,跟许由、伯夷一样。
再到禹王天下的时候,伯益拥护他,出来帮他做事,最终禹把他定为接班人;而伯成子高却辞官去务农。这里面也能见出人的态度。
古代有很多隐士。早期的隐士,不同于后来的道士出家追求个人成仙。我们根据书里记载的资料来看,古代的隐士大多是很有理想、很有思想、很有政治主见的一群人。他们之所以选择隐居,多半是出于对时局、对时政的不满。
出仕与归隐,是一对反义词,一个合作,一个反对,体现出政治态度上的势不两立。
站在局外看,没有谁对谁错,大家都是名垂青史的圣贤,都有大才大德,而之所以彼此之间不能达成合作,只是在政治见解上有争议。
六、“我希望你能合作,但我更尊重你的选择”——这才是民主的心态
我们把这套思路套用到当代社会,比拟到我们身边,则我们会发现:现实中上下级之间的不和,不一定是因为谁在道德上有问题,也不一定是因为谁在能力上有问题,最常见的情形是,双方都是志同道合的同事(所谓的“同志”),但在对一时一事的具体看法及做法上有分歧,就好比历史上的圣贤之间有政治理念的分歧一样。这样的争,是君子之争,无关道德;是意气之争,无关价值观的宏旨。
许由、伯夷、北人无择、伯成子高这些人,选择了不合作,即便日子过得清苦也心安理得。难得的是他们的意见不被领导听从和采纳,他们心里也不怨恨,也不搞煽动闹革命,依然自己过自己该过的日子。而更难得的是领导人摊上这样不肯合作的下属,不怀恨在心,也不打击报复,体现出难得的胸襟度量,也蛮有民主风范。双方都给对方保留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自由意志。合作不成就不合作,没必要你杀我,我咒你,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两不相慕”。
这跟后来不一样。秦始皇在采用法家的政策后,一级一级,要求对下属的绝对控制,从身体到思想到意志。如果谁敢于不合作,那就杀掉,或者各种迫害。现在在有些单位也有这样的情形,有些控制欲强的领导,碰上下属不肯合作,即便不是反对类型的不肯配合,也不能容忍,这就跟尧舜禹圣王的作风完全不一样了。而有些下属,因为看不开,寻求不到领导的支持便嫉恨在心,讲起来修养也不够。
“民主”一词用到人身上,说到底,它是一种修养。
『风水文化与现代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将于本月十六日开班。
报名同学请联系
陆老师18513582169 或
毛毛18519198069 或
冯老师18519755669
通
知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