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你因何——

遇,抽象地理解,可理解为交好运,一般的理解是遇到“贵人”,也就是肯赏识自己、肯栽培提拔自己的上级。


人的才德与做官、被提拔之间有何关联?有必然的因果对应关系吗?


下面我们来看看,贤才怀才不遇的原因在哪里。



 



遇与贤


遇,抽象地理解,可理解为遇到好运;一般的理解,可理解为遇到“贵人”,也就是肯赏识自己、肯栽培提拔自己的上级(因为贵人比自己“贵”,而且能跟自己“发生关系”,那肯定是自己的上级,包括直属跟隶属。也唯有他比自己贵,所以才谈得上赏识、栽培、提拔自己,这是条件)。


贤有两义,偏重性不同有时指道德品质(贤德),有时指才能才干(贤能)。笼统地说两者兼有。


任何社会的用人观,都注重才德两面,这是大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可以用一个“贤”字来统称。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有道德,“没道德/不道德”只会用在别人身上,这是共同的心理。因此,当我们说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实际上隐含着“怀德不遇”这一层意思。总而言之,应当说“怀贤不遇”才是。


现实很复杂。具体情况下,对于才、德如何界定,两者之间的比例如何划分,如何权重统筹,都得根据人才观的具体需要来定。现实需求不一而足,很难一概而论。



金子不发光,错在自己吗?


在世俗的意见里,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此地不发光,别的地方会发光;此时不发光,将来也会发光。总之贤才不会被埋没,最终肯定会受重用。如果说人不得志,那过错在自己。


一个人,只要懂得识时务,能够迎合社会风气,能号准领导的脉,摸准领导意图,观察环境,根据领导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意见,找准机会,来进献对领导有益的补充,怎么会不遇(赏识和重用)?!


世俗的这套说法都是常识,有道理,但也有例外。有些时候你进献那些对领导来说没有帮助的才能,也能得到保护,贡献有益的却反倒获罪了。社会风气可以迎合,但领导的具体意图你却不容易猜测得到。如果不事先并知晓领导人的喜好,临时拿什么去把握他的心思、让他采纳自己的主张呢?


更要命的是,你意见可以随领导的喜好而改变,你的才能却难于因领导的一时之需而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知识和才干是需要长久的学习和实践积累的,仓促之间临阵磨枪,短时间内的出名,功力都不够。如果平时没名气,那就无缘受到领导赏识,更不用说获得升迁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呢!


拿上面周朝人的例子来说,他的人生悲剧的造成,是因为他主观上揣摩领导意图不够吗?是因为他没有本事吗?都不是。


官运是有条件的,不可强求。像俗人说的迎合社会风气、揣摩领导意图,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如果再赶上您为人清高、三观端正、志向远大、不为利诱,性格又固执,怎么可能被领导重视、获得青睐呢?



道德可以自主,官运不是


一个人,他可以保证自己一辈子做一个道德的好人,但却不能够保证在仕途上一路亨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是否要行道德之事、做道德之人是完全可以由我自己说了算的,对此我拥有充足的自由意志,这个自由意志不因外界的环境而改变。“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论环境如何,一个人要不要做一个道德的人,全凭他自己的选择。


在现实世界中,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关系里,受很多的限制,除了道德自主,可以说其他的一切都不由自主。自然领域是如此,社会领域也是如此。譬如富贵,在官场上、商界里一个人能否升官发财,就由好多因素决定,并不是通过个人意志、个人努力就一定能够求得。


回到本文所要探讨的“遇不遇”的问题上,由于遇与不遇发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贵人肯不肯对自己垂青器重,就不是自己所能说了算的。


总之,一个人是否道德,是否有才干,这是个人修养的事,只有有心,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提升。然而能否遇到贵人,需要看很多主体以外的因素,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也就是说,有德有才,不是“遇贵人”的充分条件,所谓的“善恶因果”报应,用在这里并不总是成立。



德与才,跟职务大小不成比例


我们借助条件(前提)--结果(结论)的范畴来看这件事:


一个人才高行洁,不能保证一定尊贵;能力不足,操行败坏,也不能保证就一定卑贱。


从道义上来说,用人讲求德才兼备,才大德高的当大官,才小德低的当小官,前面的管着后面的,天经地义。但是从现实事例来看,官阶的大小并不总是跟才干和道德成同步的正比例关系,有些时候甚至还背道而驰。


在我们周围就有很多例子:有的人本事大,为官也清廉,但就是遇不到欣赏自己的贵人,因此“英俊沉下僚”;也有的人没啥本事,品性也坏,但架不住上面有人提拔,因此做了大官。


 


遇不遇,跟用人的大气候有关


周朝的时候,有个人想从政,但一直没遇到贵人。他哭着总结一生:


我年青的时候立志学好文化将来好当官,可是当时国家有规定当官必须得够一定的年龄。我年龄不够,就只好等,一直等到这代领导人死去。新上任的领导用人不看年龄,但必须得会武艺。没办法,我只好改学武艺。好不容易学成了,又换了领导人。新上任的领导人年轻,喜欢用年轻人,可这时候我却年纪大了,因此终生未尝一遇!


这就牵涉到一个用人政策、用人标准的问题,或说用人风气、管理风气的问题。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用人标准,每个环境也都有每个环境的用人准则。从古至今,在民主推选力量弱的地方,在人才选拔问题上,一把手的长官意志起决定性作用,升官在于有人提拔,降职在于不受赏识。


所以,人的遇不遇时,用人风气对自己是否有益,说到根本上,还是由“贵人”因素决定。



行不行,关键看贵人是否赏识


行与不行,最关键是能不能遇到肯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贵人。


所以你看历史上那些例子,一个人只要遇到了贵人,即便政治黑暗、个人品行败坏,在朝廷上也能身份显赫;遇不到贵人,即便政治清明,个人节操高尚,在官场上也一样不起眼儿。


政治败坏的情形下小人得势,这好理解,可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按说野无遗贤,人尽其能,人才不应该被埋没啊?但现实就是这么不尽如人意,任何时代都总有不得志的正人君子。


这个现象也可以证明,贤人的胜出,与时代因素和政治风气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靠“贵人”因素,否则历史上与现实中那些反例你怎么解释?

总之,当官儿当的大还是小,与个人的才德,与环境风气,都没有太必然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上面有没有贵人器重自己,肯提携自己,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我说这个,可能读者会反对,说这种说法跟主流价值观相左,跟我们一贯所受的教育相反。但请读者耐心寻思寻思这里面的道理。真理,即使是片面的,也总有一定的用处吧。


我说这些,不是教你坏!

 

能不能遇上贵人,限制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一而足。有的贤臣辅佐了暴君;有的下级有大才,却屈尊于有小才的上级;有的是上下级本事都很大,但道德却有清浊高下之分;有的人没有道德,以一技之长而投合了上意;有的人连一技之长也没有,凭着奉迎而得到欣赏……


情况很多,现实还要复杂。这些你能说光有才德就一定会遇上贵人吗?

 


此一时彼一时,贵人看法会变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春秋时的伍子胥跟帛喜(pi匹),因为政治避难,都从楚国逃到吴国,吴王夫差同时接纳了他们。


在夫差成为春秋霸主之前,他倚重的是伍子胥,是伍子胥助他破楚,败徐、鲁、齐,成为霸主。在志得意满后夫差开始亲幸帛喜这样的小人。后来吴越争霸,伍子胥主战,帛喜收了越国的贿赂主张媾和,最终夫差听信帛喜谗言,杀害了伍子胥。


引用这段故事是为了说明,君子与小人,可以同遇一个贵人,同被一个领导欣赏。只是欣赏的点不一样,时过境迁,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领导对人的看法也会变。这是人的遇不遇的一个原因。



贤同命不同,贵人也分好坏


商代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伊尹和箕子,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人,道德情操高尚,也很有本事,然而人生命运却迥然不同:


伊尹最终做了商朝开国君主汤的贤相,君臣相契,莫逆于心。箕子呢?做过商朝亡国之君纣的太师(三公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总理,正国级),然而最后却因给领导提意见落得个蹲大牢的下场。


伊尹跟箕子的遭遇说明,官场上的人生命运是跟遇不遇上一个好领导有很大关系的。同样是道德高尚,有的人能遇上,有的人就遇不上。



贤人遇贵人,目标一致很重要


学得文武事,卖与帝王家。在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资源都被垄断,全天下的人的人身自由都受控制,这种情况下人才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选择合作。


现代社会,假如你不想自个儿搞创业的话,去混机关、去企业里给人打工,还是要面对“遇贵人”的问题。


贤人德才兼备,做人做事都没有问题。自己干能干成事,给人干也能助人成事。


贤人找人投靠,目标一致很重要。假如投靠的这个人在主观意愿上也有想“做一番事业”的意思,也就是说有事业心,那你俩可以一拍即合,你受到赏识和重用理所当然。


但假如投靠的这个人并不想着做什么大事业,而你却揣着一颗事业心而来,那就成了明珠暗投,就像刘备投靠刘表那般,两人事业心不一致,一个要冲一个要守,业务上总是龃龉闹别扭,你怎么可能受重用呢?


以上说明,贤人想做成一番事,找到目标对口的人很重要。目标对口,他才是你的贵人,否则就不是。



贤人有大才,贵人格局小不行


也有一种情况:人才有抱负有才华,遇到的贵人也很想成就一番伟业,如此事业心、事业目标可谓一致了,可是终究还是合不来,怎么回事?


孔、孟两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在孔、孟生活的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成天打打打,谁都想一统天下。可是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在陈、蔡之间吃不上饭,差点饿死;孟子在齐、魏两国游说遭到拒绝,怎么回事?


不是孔孟没有治国理政的大才,也不是他们的施政主张不好好,而当时接见他们的那些诸侯国君也都很尊重他们,一开始的时候都想要重用他们,可为什么最终谈不拢?


原因之一,是那些君主见识短浅,格局不行。他们接见孔、孟,是因为孔孟的名气;最终不用,是因为以他们的格局,理解不了孔孟的学说,也不敢用他们这样大的人才,怕他们对自己的统治权造成威胁——当时孔孟学说的信众很多,他们出游,身后跟的车队浩浩荡荡。这样的实力,以及这样得人心的仁政学说,在威胁论者看来,就差块地盘了。


说到底,还是君主的格局不行。所以大才有大用,但遇不上格局广大的贵人,自己那套屠龙之技只好烂在肚子里。不但受不到重用,还成了贵人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一个人的格局,是眼光,是肚量,是胸襟抱负。



“怀才不遇”本质上是个价值判断,无关事实


牛群、冯巩的相声《小偷公司》里有个段子,领导“说(看)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看)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怎么样?不服不行!


这样说的意思是,人的德才的有与无、大与小并不由人才自己说了算。怀才不遇?领导说你怀才你才怀才,他让你遇你才遇,你说了不算!


所以,“怀才不遇”,在本质上不是个怀不怀才的事实问题,而是贵人想不想“遇”你、愿不愿“遇”你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问题。如何选择,如何判断,看贵人的主观意愿。


这样来看,“遇贵人”的偶然性因素太大了,似乎人才在主观上无能为力,完全只能听天由命,等着命中的贵人来赏识。真是如此吗?


我们明后天将尝试写作《你为什么跟领导总合不来》和《你拿什么来遇贵人》两篇文章,敬请收看。


本文的写作参考了王充的《论衡·逢遇篇》。中观国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中观国学


风水文化与现代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将于本月十六日开班


报名的同学请联系

陆老师18513582169

毛毛老师18519198069

冯老师18519755669


通知


微信号:中观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