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罗一笑事件启示

继前几年的“扶老人被讹诈”话题之后,“罗一笑事件”再一次挑战了大众的神经。现实世界一次次地证明,这个社会不缺善良,缺的是行道德之事的智慧。那么人的道德智慧从哪里来呢?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佛教讲施舍,有法施,有财施,有无畏施。前者教给人道理,中者捐给人钱财,后者给人以勇气。不管布施类型如何,根本目的都是帮人、助人、成人。

 

伦理学上讲动机与效果。动机有善恶,效果也有善恶,但是中观君认为,在两者的中间,还有个过程,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手段、方式的问题。

 

《弟子规》中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对错,是从行为本身而论,但从动机和效果上讲,却有是非善恶之分。

 

拿罗一笑事件的当事方来说,对于热情参与的普罗大众,他们施以援手,帮助了罗一笑这个患病的孩子,这是善行善举,不是作恶,也没有造成什么不好的结果。假如说因为不明真相而被欺骗,损失了一些钱财,浪费了热情,也就是俗话说的“瞎了眼”,那只能说是错误地参与其中。前前后后,在整个事件中大众的参与都属于是对错问题,不是是非问题。

 

这是从性质上来说的。动机和效果都是善的,行为过程可能有错。

 

人之初,性本善。人类世界从来不缺善良,任何时代都是如此。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惊世骇俗,但从理论及现实上讲起来都是如此。因为假如现实真如某些人所以为的那样,处在“人对人是狼”的状态,他人即地狱,那么这个社会一天也不会延续下去,早就不存在了。

 


一、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1982年央视版《西游记》里有个桥段,说的是小沙弥玄奘砍柴归来,路遇一位渔夫。玄奘指着脚下的柴和渔夫手中的鱼说:“用我的柴,换你的鱼,可以吗?”天真烂漫,于今可羡。在换得渔夫手中的鱼后,玄奘手捧着鱼,小心翼翼地拿到水边去放生。在佛教里,这叫“随缘护生”。

今天的人有好多不懂这个道理。去市场上买来鱼,有时还是大批量,找片水整车整车地往里倒,也不管水源是不是受过污染,更不论生物的生存密度,甚至有时还把鲫鱼放生到海水里——我就亲遇过一次。

 

这样的放生实际上是“放死”。

 

放生的人,主观上都是为了行善目的,但由于不明“随缘护生”的理儿,一捉一放之间,形成一条利益产业链,多少鱼儿在一捉一放的过程中丧生!

 

更何况,这样的善心主导下的“善行”,主观上乃是放生者为图增加自己的“福报”而采取的行为。讲起来虽然是善心善行,却是私心主导下的功利主义道德。鱼儿没得好报,自己就能得好报吗?

 

这是愚蠢,也是糊涂。

 

再有前两年一直在谈论的扶老人的话题。老年人,很多患有血栓类疾病,倘不假思索地去扶持,虽出于善心,客观上却有可能害了人家。倘若遇人不淑被讹诈,结果是害了自己。这些都是行善不得好报,好心办坏事的例子。

 

人类最紧缺的不是善良,而是智慧。这是好人做好事而犯错误的根由。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错误行为的来源的问题。

 

这首先是个知识问题。



二、无人有意犯错,无知是做错事的原因


知识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一件事物上有一件事物的知识,一类事物上有一类事物的知识,所以古人讲格物致知,说的是一个探索过程。

 

假如人对于某件事物没有或缺乏相关的知识,那就谈不上对事物有什么认识,更不能全面地认识。

 

在罗一笑事件中,假定(只是假定)这是一起事件营销背景下的蓄意欺骗,那对于广大“上当受骗”的无辜参与者来说,他们上当犯错误的唯一原因就在于对事情真实情况的不了解,也就是未获得整件事情的真实全面信息。信息就是知识。

 

智者知也。要成为一位聪明的智者,首先需要具备关于事物的最真实、最全面的知识,这是最起码的一点。有了这起码的一点,他才不至于判断失误,做糊涂虫。

 


三、无知者也要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知”分两部分,其一是指事实真相,关于客观事实的知识,譬如罗一笑事件的真相到底怎样。其二是指真理和道理,这是个善的问题。

 

有知者懂得事实真相或真理,无知者不知道事实真相和真理。

那么无知者就无罪吗?

 

古希腊的大哲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无人有意作恶,作恶乃出于无知。他又说,美德就是知识。

 

这说明,当行为的实施者做出错误选择时,使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就是缺乏知识。而且缺乏的是关于德性或善美的知识,因此才会把坏事当成好事,从而产生恶的结果。

 

上面说的盲目放生的例子,不懂“随缘放生”的道理,就属于“缺乏关于德性或善美的知识”。而罗一笑事件中广大感觉上当受骗的爱心人士,则属于“没掌握关于事物的真实、全面的信息(知识)”。

  

法律上有“过失伤人”之说,对于肇事者,现代法律一般会根据伤人情况来定罪。这就说明,不知者固然可以不怪,然而无知者却不可能不定罪,因为他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恶果。

 

所以无知者如果行为本身造成了恶果,那不论其动机如何,都是有罪的。只是动机若恶,也就是有意作恶,那就罪加一等罢了。

 

因此我们要努力避免“好心做坏事”。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想凭好心做成好事,不但要有知识,还必须有智慧。

 

而智慧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的,智慧是对知识的选择和运用,如何运用智慧,需要实践经验。

 


四、智慧是基于知识前提基础上的抉择能力


知识是做出准确判断的前提,实践是做出准确判断的必由之路。

 

智慧没有先天的,实践出真知,一个人的智慧是需要经过实践历练才能获得的。一个人聪明与否,需要在事儿上体现。人类的生存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无不如此。

 

不经世事老天真。一个发小长在深宫里、不与外界社会发生接触的皇帝,怎么会体察到民生疾苦?所以晋惠帝能说出“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昏话。

 

知人则哲。不跟人打交道,怎么会了解人性、学会管理?光绪帝在改革的紧要关头把希望寄托在野心勃勃的袁世凯身上,结果靠不住。

 

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书本得来的间接经验、二手智慧也有用处,但总需要一手的实践来检验和丰富,否则就会犯“纸上谈兵”的现实错误,栽跟头。

 

总之,智慧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反复实践,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第二条路。

 



五、只有善良不能成事,学做聪明的善良人


现实中,一个人面对一件事物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如何综合,如何权衡,如何做抉择,如何抓大放小趋利避害做出最优化的决定,当中要考虑好多因素。

 

有目的意义上的,譬如罗一笑事件中的热心网友,是要以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为主还是以成就助人的善意为主?有过程意义上的,譬如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去实现目的?这些都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作综合判断,最后得出最佳的抉择,用最佳的手段,实现最主要的目的。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只有善心和热情是不能成事的,有时适得其反。譬如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有时任一方过度牺牲自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在中国文化里,“智”是从属于“仁”的,仁必须有智来配套。智就是聪明智慧,仁就是善心善行。中国人历来主张聪明的善良,而非糊涂的是非不分。

 

智慧是饱经世事的沧桑,善良是涉世未深的天真。道德是人与人相处的法则,道德之事必须由智慧和善良共同成就。

 

在人间行道德之事,虽百转千回,其尤未悔。吃一堑长一智,人的智慧只能在道德行为的长久历练中成就,这就是“德生慧”的意思吧。

   

 中观国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通知:

中观国学易经风水文化中山班》将于12月3-5日期间开班,报名的同学请联系陆老师18513582169

风水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选址与布局》将于12月16日开班,为期六天,报名的同学请联系陆老师18513582169 或 毛毛老师18519198069 或 冯老师18519755669



微信号:中观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