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学资讯
- 易学知识
- 正文
自古以来,“九州”被用做中国的别称。“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州的划分,始于大禹治水的需要。禹,姓姒,名文命,颛顼之孙,在尧帝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禹。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在上古社会,洪水比猛兽要难征服得多,可怕得多。面对严重的水患,尧忧心如焚,召开民主议事会,讨论水灾一事。四岳诸侯一致推荐鲧去治水,尧对鲧不满意,说:“鲧这个人,上违背天命,下不容于同族,不能派他去。”但是大家还是推荐鲧。尧是一个很民主的人,只好让鲧担当治水之官。鲧治水时,主要采取阻挡和填塞的方法去抵挡滔天的洪水,可是洪水越堵越急,屡不奏效。鲧前后共花了9年时间在治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洪水却越来越泛滥,以失败告终。于是瞬向尧建议,把鲧流放到羽山(今山东临沂境内)。后来,鲧在流放地死去。虽然父亲失败,但二字却因治水而功成名垂。与父亲的性情不同,禹聪明睿智,更加务实。舜即位时,特别欣赏禹,他命禹继承父业,治理水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性是向下的,如果强行硬堵,对付小水灾或许可以应一时之急,但不是长久之策。对于大洪灾,硬堵办法根本行不通。就好像一个人受凉引起发热或者咳嗽了,这是因为寒气侵入身体,如果立即吃点热的发散出来,比如生姜红糖水,出出汗,把寒气随着热汗发散出来,这是疏导的方法。如果一见发热或者咳嗽,一味吃退热药、止咳药,或者不发热了,不咳嗽了,就算没有感冒症状了,但寒气出来了吗?没有,还是被“堵”在身体里。这种情况次数多了,积压寒气越来越多,重复感冒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就是“疏”与“堵”的区别。禹治水时,接受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按照水性向下的特点,以开渠疏导洪水作为主要治水方法。孟子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也就是说,禹用因势利导的办法,为泄洪找通道。要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治水,仅仅开凿几条渠道是远远不够的。禹很有远见,他决定走遍天下,把握水情地势,全面规划治水策略。经过艰辛的实地勘察,禹根据山川方位、土壤性质等情况,把全国划分为9个区域,即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针对这九州不同的山势、河流特征,用从不同路线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成功地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划分九州,虽然原本是为了治水需要,但禹在分九州时,详细记录了着九州的地理形势、物产分布、土壤特征、贡赋等级等情况,甚至包括朝觐贡赋的路线。所以九州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这是禹的又一件巨大功绩。禹作为人人皆知的治水英雄,最值得世人学习的,是他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精神。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人皆知。
《尚书·皋陶谟》引用禹自己的话说:“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大意是说,禹在辛日与妻子涂山氏大婚,新婚后3天,为了天下百姓,无暇顾及儿女私情,立即踏上治水的征程。10个月后,禹还在外面为治水大事而奔波,一直没有回去看望妻子,这时他的儿子夏启出生,禹也没有时间回家探望。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也记载,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在外时8年还是13年,对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是关键点,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足以让人们尊敬和学习。禹因治水有功,在百姓中威信极高,人们尊称他为“大禹”。舜也十分欣赏禹,命禹代他处理国家事务,将他作为接班人来培养。舜年老时,将王位禅让给禹。大禹的功绩,让后人追怀感激;大禹的精神,让世人奋发图强。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流芳百世,脍炙人口。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这句话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一、5月13日-15日华夏国学同学会“易学沙龙研讨活动”二、5月28日-30日“华夏国学易经研修班”奇门遁甲第二次课程开课!